阅读与鉴赏
寻找汉字的童年
【材料一】
走进汉字的历史
汉字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从汉字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商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近3000年的沉寂。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了被刻画过的骨头。历经数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最初,甲骨被当成“龙骨”作为中药使用。直到1899年,人们才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珍贵的资料收藏。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金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的,秦统一全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魏晋时期有了楷书。进入南北朝后,楷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附:“鸟”字的演变

【材料二】
汉字之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 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