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日期: 2025-04-07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积累与运用(27分)

下面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
B、 千钧一发 垂涎三尺 人声鼎沸 怒发冲冠——四个成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 “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上述文化常识表述正确。
D、 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近日,学校开展“弘扬优良家风,赓续传统美德”主题活动。请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撰写主持词

(1)现在要为活动开幕式撰写主持词,下列顺序最合适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家风”之“家”,其实也是“国家”之“家”。

②孟母三迁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清正的家风能让传统美德代代相承。

③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家风故事,阅读名人家书,—体悟“家国情怀”。

④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寄寓着传家久、继世长的深沉用意。

⑤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训不仅是自家事,更关系着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家风正则国兴。

⑥我们宣布,“弘扬优良家风,赓续传统英德”主题活动开幕!

A. ④②⑤①③⑥B. ④②⑤①⑥③C. ④⑤①②③⑥D. ④⑤②①⑥③

【任务二】学家训,拟标题

(2)在“学古人家训,做美德展板”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古代名人家训,制作了三块展板,从中提炼出反映古人家风的美德作为展板标题,第一块和第二块展板缺少标题,请补上。

①________

代表:北宋杨家                 家训: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家。

②________

代表:北宋范仲淹             家训: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③勤俭

代表:清曾国藩                 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任务三】学理论,提认识

(3)下面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三则材料,由以下材料可以发现优良的家风会通过哪些方式传承下来?

【材料一】

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有的人家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之类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简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学校组织“经典重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活动一·整与联】

(1)信仰,是人生的动力。有了信仰,就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为佐证这一观点,同学们梳理了名著中的一些人物事件为例证,请根据相关信息填补空白。

内涵

人物

典型事件

名著

救国救民,坚信革命理想。

剪辫子、参军,领导秋收起义,发动土地革命。

《红星照耀中国》

热爱祖国,对革命具有满腔热情。

范爱农

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

《朝花夕拾》

唐僧

拒绝女儿国国王的求婚

《西游记》

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

简·爱

《简·爱》

【活动二·品与析】

(2)同学们就名著《西游记》进行了学习交流,阅读选段,完成以下任务。

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A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A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A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众臣叫谢恩,他也只朝上唱个大喏。

①交流时,有同学将选文中的A说成“孙行者”,可不可以?为什么?

②请分析语段中加点的称呼,说说称呼背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活动三·读与思】

(3)《海底两万里》描写了海底世界,《西游记》写到了“东海龙宫”,从科幻作品与神话小说的角度看,这两部小说中的海底世界有何不同呢?

古诗阅读(5分)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藉由是不与世事, 以酣饮为常。昭初欲子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以时事问之,皆以酣醉获免。及司马昭辅政,籍从容言昭曰:“籍平生曾游东平,其风土。”昭大悦,即拜籍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还。

现代文阅读Ⅰ(9分)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② _______A_______。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③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④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⑤_________B__________。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现代文阅读Ⅱ(9分)

夕阳楼

①屹立了3600多年的商代古城墙上,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上,一座毫不起眼的四方形土基,很难引起来往路人的注意,但这里曾经矗立过一座名动天下的名楼——夕阳楼。

②据史料记载,夕阳楼始建于北魏,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登夕阳楼》的诗中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也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野塘菡苗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③从历代的诗文中可知,郑州夕阳楼的壮观气势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鹉雀楼相媲美。

④那么夕阳楼具体位于何地?

⑤据说李商隐住在郑州老城西大街,当时叫里仁街,一直到他病逝。

⑥一直以来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夕阳楼就坐落于郑州商代遗址西南角最高处。然而,史书上对此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⑦南宋的朱升在《曲汤旧闻》中记载:“郑州有夕阳楼,润州有千岩楼,皆见于传记,今无复存者。盖或易其名,或废而不修也。”也就是说,在南宋时期,夕阳楼就已经不复存在,当时没有修复。

⑧而民国时期的《郑州志》云:“夕阳楼存州治城上西南隅,有唐李商隐诗刻石,今废。”再次证明夕阳楼已经不复存在。

⑨直到2008年,在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上,正在实施拆迁的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半截石碑。经过尘土清理、擦洗,石碑上繁体的“阳楼”二字清晰可见。石碑的另一面四周刻有缠枝花卉,中间字迹模糊不清。文物专家经过现场判断, 认为这块半截石碑应是郑州古夕阳楼石碑。一直以来围绕夕阳楼的原址产生了很多争议。这块石碑的发现无疑将成为夕阳楼原址在郑州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而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约70年前,此石碑为完整石碑,竖立在中间悬挂一口钟的亭子旁;而约50年前,有人在种树时,发现此石碑已破损,由此可以推测该石碑可能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遭到损毁。2014年10月16日,郑州市政府在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设立《夕阳楼遗址碑记》。碑记确认,李商隐“上尽重楼更上楼”诗句所描绘的夕阳楼,应建在此处城墙之上。

⑩唐代时期的名楼,很多都是建了毁,毁了再建。到如今,这些名楼不但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也成为一张张文化名片。而夕阳楼,对于郑州和郑州人而言,也是一种挥之不去、铭刻于心的情结。千余年来,夕阳楼历尽沧桑,已不复存在,但楼以此诗而闻名,诗以此楼而传诵,他们共同成为一道动人的艺术风景,不仅留在了郑州的历史上,也留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中。

现代文阅读Ⅲ(10分)

临街的窗

闫耀明

①我把运动鞋递给老人,在他对面的小马扎上坐下来,看他干活。

②老人放下手里的二胡,拿起鞋子,端详。

③我问:“您没活的时候就拉二胡,给路人听吗?”

④这条小街不大,附近都是住宅楼。老人的修鞋摊在背风向阳的墙边,时常有人在小街上走过。

⑤老人冲我一笑,没有回答。老人的笑让我的心颤了一下,我分明在那笑中看到了一丝羞赧之色

⑥我的运动鞋开了一段线,几分钟便修好了。离开的时候,我冲老人笑笑。因为直觉告诉我,我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老人。我向修鞋摊走去的时候,远远地听到了老人的二胡声,那声音婉转、悠扬。

⑦又一次去老人的修鞋摊,是半个月以后,我休息。我迈着有滋有味的步子走近那婉转、悠扬的琴声,将手里的皮鞋递给老人,然后坐在他对面的小马扎上,看他干活。

⑧“您的二胡拉得好。”我说了一句没话找话的话,却让老人很高兴。

⑨他抬头看着我说:“我年轻的时候,琴声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呢。那时候工厂经常搞文艺活动,我表演过二胡独奏,还在乐队里与工友们配合,为演唱者伴奏。从领导到工友都可佩服我呢。不瞒你说,我靠琴声,拉开了一个姑娘的心扉。”

⑩“是呀,恭喜你。”我说。老人的兴致很高:“我是机械车间的工人,工作服上总是油腻腻的,可我的琴声,把那油腻腻都打扫干净啦。那个姑娘爱上了我。那可是厂里数得上的漂亮姑娘呀。”

⑪“是呀,恭喜你。”我说。“转眼,老喽。”老人自嘲地笑笑,低头修鞋。我说:“但您的琴声一点不老。”老人一下子抬起头,看着我,问:“真的?”我点头:“真的。”

老人的脸上再次现出带着一丝羞赧的笑, “你面善,一看就是个文化人。你夸我,我高兴。”“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说。“那好,那好。”老人的笑一直含在他的嘴角。

⑬“您没活的时候就拉二胡,给路人听吗?可以招揽生意吗?”

⑭老人抬头,认真地摇摇头。我的心又颤一下,感到老人是个不一样的老人,会把一个故事“摇”给我听。

⑮我没有说话,等着。老人也没有说话,但他歪着头,冲小街对面的一扇窗努努嘴。

⑯我扭头望过去。那是一扇临街的窗,不大,阳光照不到,却干净、透亮。窗子里面,坐着一个老太太,正隔窗向这边望,脸上满是幸福的笑。

⑰我的心再次颤动起来,因为我感到这个满脸是笑的老太太看上去有些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我却一下子想不起来。

⑱我明白了,老人拉二胡,是给老太太听的,那个在老人的琴声中幸福微笑的老太太,就是被他的琴声拉开心扉的漂亮姑娘。

⑲我看到老太太虽然年龄大了,头发已经花白,但依然漂亮。我说:“你们老两口,好有情调呀。”老人的嘴角,一直含着笑。

⑳离开的时候,我在老人婉转、悠扬的琴声中,步子迈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一下子站住了,回头远远地望阳光下拉二胡的老人,望那扇临街的窗。我想起来了,那个老太太是我的一个患者。为她的耳病,我还和科主任一起会诊过。其实,那个幸福微笑的老太太,什么也听不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7期,有删改)

写作(5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