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日期: 2025-04-14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积累与运用(15分)

(7分)

(8分)

(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雕是一种微小精细的雕刻技法。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过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皇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王叔远的核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早期受观看和雕刻设备的限制,微观雕刻较少,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能够用于观看更微小物体的仪器和极精细又坚韧的工具出现,致使微雕作品越来越小,雕刻难度也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很多微雕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的重要性。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形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微雕作品上的微刻功力如何,也成了评判微雕作品成败的标准。

【材料二】

好的工具在制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由机床制造的,具有宏观结构的器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高信息容量的需求,纳米制造能力的光刻机成为新时代的制造之王,顾名思义,所谓光刻机,以光为媒介,刻画微纳于方寸之间,实现各种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图形加工。目前,最先进的光刻机能够加上的最细线条已经达到13纳米。光刻机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用的电脑、电视显示屏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各种图形,得益于光刻机在面板上加工的一个个像素图形;家用LED灯等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光,正是源于其上通过光刻手段加工出来的正负极结构;在电脑里面的CPU能够实现各种快速运算,依靠的是其内部由光刻机加工出来的各种传感器,信息时代,光刻机不仅能够完成电脑CPU、FPGA(现场可编程门列阵)等传统意义上的芯片制造,而且是平板显示,LED、传感器等具有一定功能和一定集成度的“广义芯片”的主要加工手段。可以这样说,作为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光刻机所加工的各类“芯片”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材料三】

根据色彩,叶雕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原色叶雕,即体现原叶色形的作品;第二种是变色叶雕,是对原色叶雕进行创新后形成的新品种;第三种是拼色叶雕,利用不同植物叶片的多种色彩,根据作品要求刻成各种图案进行拼色处理。拼色叶雕运用了多种树叶,是一种新型的叶雕创作形式,比较适合用来表现复杂的主题和较大的场景。

【材料四】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头,我五岁半。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是那个腔调,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器字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决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③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洗完衣服,头也不回地径自走了。断念,我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④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坚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⑤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西厢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⑥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剧目是《秦香莲》。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⑦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⑧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掬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24日,有删改)

名著阅读(8分)

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朱自清沿着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经典。
B、 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既有学术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普及性和通俗性。
C、 它还可以看作是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
D、 书里提到的关于战国时期说客的内容都在《战国策第八》中。

综合实践(10分)

题目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