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书香之殇
贝拉
①踏着黄昏的余晖,拖着疲惫的步伐,在途经一家废品收购站时,一阵喧闹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②一个大嗓门嚷道:“现在什么都能在手机上查,买回去也没用。”老板娘扯着嗓子喊道:“这些都是今天从书店收来的,塑封都还没打开呢!”一听到“书店”这个词眼,我不由自主地转身,往回走了几步。透过人群的缝隙,我看到一堆大小不一的词典,被胡乱摆放在一张破烂不堪的塑料棚布上,少说也有几十本。所有的词典都是出厂后的崭新模样。可此时此刻,他们就像垃圾一样,被随意堆放在马路边上。
③围观的人群慢慢散去,无一人购买。我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离我最近的一本成语词典,拆开塑封,细细端详。家里各种工具书都有,可我还是决定买下它。如果我把它再放回去,它一定会伤心的!
④回家不到一小时的路程,往事一幕幕浮现。
⑤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爷爷气愤地拿着家里的赶牛鞭,呵斥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站成一排,厉声吼道:“厕所里那些写过字的本子,是谁放的?你们知不知道文字是有灵性的?怎么可以把带字的纸当厕纸呢?”当时我们并不明白平时温和的爷爷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但从此以后,只要是带字的纸,我们家的人从来不乱用。
⑥我大学毕业那一年。有一天,父亲打电话说,家里的旧房子全部要拆了重修,我用过的那些书本,现在能不能处理掉?其实在这之前,父亲就怎么处理那些书本,已经问过我好几次。而我总是说:“先留着吧,也占不了多大的地方。”父亲就把我的那些书本整理出来,一摞一摞捆好,码到了柴房。老家拆旧房子的日子定在半个月后,我盘算了一下,刚好能赶回去。于是告诉父亲:“等我回来吧。我想最后再看看那些书本。”
⑦还清晰地记得大学毕业离校前几天,同学们把自己带不走的,不再需要的,全部低价处理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或者干脆白送。我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除了我大学四年用过的那些书本。室友劝我,“都处理掉算了,带到单位去也没用!”可挑来挑去,我还是一本都割舍不下。
⑧大约五年前自己带头在学校做新教育,做得有声有色。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我自费给学生买了两百多本中英文双语名著,专门在班里设了读书角。孩子们轮流在晨读时朗诵一段美文。我会提前找好契合的伴奏,让孩子们的每一天,在美妙的音乐和朗朗的读书声中拉开序幕。每周五还有好书推荐会。我和孩子们互相推荐好书,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在我的带领下,学校很快在全校推进书香进校园活动。每个班每周至少有一节阅览课。
⑨校图书馆刚装修好时,窗明几净,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齐整。那时图书馆的图书,种类繁多,也会源源不断地及时更新,借阅的老师和学生源源不断。我便是图书馆的常客。去年寒假前一天,我一如既往去图书馆借书,翻找了好久,想看的几本书都没有找到。抖音上被大张旗鼓宣传的几本新书,图书馆一本也没有。图书管理员告诉我,我现在是为数不多还会借书的几个老师之一,学生已经不再进图书馆了。回想昔日图书馆人头攒动,沉浸式阅读的景象,再看看现在落满灰尘的桌椅,无人问津的书架,我心痛到快要窒息!
⑩这不只是书籍的悲哀,更是文化的凋零。当人们越来越依赖屏幕里的流光溢彩,纸质的书籍便成了一种多余的存在。我们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忽略了深度思考带来的充实感;我们追求即时的满足,却忘记了静下心来翻阅书页的乐趣。
⑪夜幕降临,我又想起那些没被我选择的词典,我多么希望某一天,某只温暖的手,会将它们重新带入光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