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日期: 2025-04-15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名人故居简介

制定研学方案

古诗文积累 (6分)

诗词阅读 (6分)

下面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既反映了农民们对丰收的期待,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B、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令人伤心的是秦汉宫殿遗址,当年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C、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边塞秋景与其它地域完全不同,衡阳的雁群向南飞去毫无留恋之意。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名著阅读 (7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风气。
B、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和李逵有疾恶如仇的共性,也有其个性,鲁智深头脑简单,李逵粗中有细。
C、 《海底两万里》中许多科学幻想如今已经变成现实,作者凡尔纳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D、 《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文言文阅读 (12分)

实用性文本阅读 (9分)

材料一

微纪录片具有“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的特点,在较短时长内以小切口阐述单义主题,不追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变的空间环境。近几年,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微纪录片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使得制作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的传统纪录片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在为微纪录片发展提供丰厚土壤的基础上,也赋予微纪录片以鲜活的生命力。基于此,一大批具有短视频特性的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并获得大众传媒及社会公众的广泛推崇。因此,从微纪录片的概念和演变过程来看,其是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相互碰撞出的“微”火花,兼具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双重特性。

微纪录片本质上仍属于纪录片范畴,同样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责。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微纪录片在选题方面更倾向于聚焦普通大众及其日常生活,并惯用以小见大、由宏转微的叙事方式讲述百姓生活、建构国民形象。近年来,无论是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还是抗疫微纪录片《全民战“疫”》均以小切口、微视角的叙事方式记录生活百态、讲述真实故事,呈现多元立体的国民形象。

材料二

因微纪录片素材来源广、对创作者技术要求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纪录片的创作当中,使得微纪录片生产播出“爆炸式”增加。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有些微纪录片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中内容却大同小异,有些甚至生搬硬抄,缺乏个性化、创新性。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色彩丰富、内容具化、文案生动、画质精美,让观众每看一道美食就想马上品尝,因此反响非常好,节目一经播出,便引来很多微纪录片创作者的效仿,这也让观众逐渐对同类型微纪录片失去了原有热情

由于制作门槛、成本较低,导致微纪录片市场信息庞杂、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微纪录片存在画面粗糙、录制不全、内容浅显、为了营造效果而刻意混剪等问题。部分创作者甚至为了制造卖点而违背微纪录片真实性基础原则,出现有悖事实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

材料三

在任何时代,内容始终是决定纪录片成败的第一要素。尤其在流量逐利的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创作者更应坚守精神内核、提升价值导向,既要深耕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质选题,也要聚焦生活百态,从身边小人物、小事件入手记录百姓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从而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比如非遗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详细记录璀璨多彩的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央视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创作团队则聚焦普通百姓的第一视角,以一个个生活化、接地气的真实故事讲述普通人拼搏进取实现梦想的光辉时刻

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微纪录片创作的革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电影、游戏等产业已经与相关技术进行了融合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技术与微纪录片的有效融合,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观感体验。例如VR 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因运用了VR技术,虽然124名拍摄者身处不同的省市区,但他们在同一时间段内,让观众感受到了在地球同一时空的神秘之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微纪录片还可与电影、音乐、文学等传统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在不影响微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前提下增强戏剧性、故事性,巧妙拉近微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化观众对微纪录片的记忆,这也可以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多改进提升的可能性。

文学作品阅读(18分)

乡邻

金光

①大有在城里住腻了,就花钱在离城二十里的红土坡买了一处被人废弃的旧宅院。那是一个崖面窑,巴掌大的土崖上掏了两孔拐着弯儿的窑洞。窑洞年久无人居住,被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大有找泥瓦匠重新修了一番,使其有了生机。

②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大有一家三口都要来窑洞里小住。窑洞冬暖夏凉,安静无比,大有心情格外舒畅。后来,大有弄来一个茶台放在院里,专门从城里带了各种茶叶,没事的时候,就坐在院里,变着花儿品茶。

③有时候大有在院里,会看到院外有村民经过。他们不是扛着锄头便是提着袋子,路过时会下意识地向院里瞄几眼。大有也不抬头,自顾自地喝着茶,心想:这些农民不能沾惹,是非多;要保持着城里人的习惯,不来往,少麻烦。

④可是你不麻烦别人,不一定别人不麻烦你。那天,大有正在喝茶,院里走来了一个叫拴水的人,进来就说:“伙计,东边朱家的孩子结婚,凳子不够,让我来借两个。”大有愣了一下,还没搭话,妻子就拿了两个圆面凳子给了他。拴水拿上就走。

⑤看到拴水走远了,大有责备妻子:“没听说吗?村里的人都是热粘皮,来往多了麻烦事儿也多。”妻子知道他的意思,但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她说:“人家上门借两个凳子,也不是啥大事儿。”大有有点儿生气:“今天借凳子,明天借钱,你就准备着吧。”妻子不依不饶:“既然选择来村里住,就得准备与人来往,不能像城里一样,当孤家寡人。”

⑥大有还要说话,拴水又来了。他是来叫大有过去喝几杯的,说是朱家办喜事,全村人都去了,就剩大有一家没去。“我?”大有又愣了一下,“不会喝酒,我就不去了。”拴水刚要离开,大有妻子就追了出来:“他不会喝酒,人不去但礼是要随的。”拿了一百元钱递给了拴水。朱家人还凳子的时候,顺带给大有家送了些黄瓜和西红柿,说是自家地里种的。

⑦那天下午,天气闷闷地热,大有在院里喝茶。拴水扛着一个编织袋满头大汗地从田里回来,打院外过时,大有招呼他进来喝茶。拴水也不客气,坐下来端起大有递过的杯盅就喝起来。拴水说,他的嗓子眼儿就要冒火了。说着,找了个碗,把茶台上的一大壶茶水全倒进了碗里,端起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然后嘴一抹,说:“这个过瘾。”说完憨憨一笑,从编织袋里掏出一个大冬瓜放在凳子上,走了。

⑧打那以后,村里人常来送东西,有的送菜,有的送石磨面,还有的送一壶自己榨的葵花籽油。大有看着这些东西,深思起来:他们是不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嗔怪他说:“村里人本来都很简单,你咋硬往复杂处想!”

⑨秋天的时候,连阴雨下了一个多月,红土坡被雨水泡透了。一天半夜时分,紧挨大有住的那孔崖面窑洞的山皮“轰”的一声垮塌了一大片。早晨大有起来一看,门口落了一大堆泥土,将本来就不大的院子占去了一半儿。大有赶紧打电话到市里找工程队处理,正好被路过的拴水听见了,他对大有说:“这点事儿还用找工程队?你不用管了。”

⑩拴水当场给儿子打电话,让他把挖土机开回来。一个小时不到,拴水的儿子开着挖土机过来了,后面还跟着七八个手持铁锨等工具的乡邻。大伙儿冒着雨将塌下来的泥土往院边的土崖下清理,又找了些木板顶在崖面上。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个儿个儿弄得一身泥水。

⑪大有和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过意不去,做了一锅杂烩菜,又买了些烧饼招待大家。也许是饿了,没人客气,都端起碗蹲在院里吃起来。

⑫趁吃饭的工夫,大有把拴水叫到一边,说工程队干这活儿要出钱,乡邻们干,他也应该出钱,尤其是挖土机是要烧油的,看得多少钱。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饭了

⑬晚上,大有妻子感慨地说:“乡邻们还是厚道啊!”大有就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⑭打那以后,大有时不时去村里串门。谁家有个红白事,他提前去随礼,偶尔高兴了也跟着喝几杯。他对妻子说,以后谁家真要遇到困难,向他们张口借钱,还是应该帮助的。

⑮不过,几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找大有借过钱。

写作(5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