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日期: 2025-04-07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基础积累(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是不变的寄望。年味,是经历漫长旅途后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是拎着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是大街小巷掌灯结彩的喜庆,是对新年更美好生活的祈愿。随着时代          , 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          , 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          , 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目的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

①春节喜庆祥和,代表着春的祝福和温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②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传递了希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交流互鉴,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同行的美好愿望。③而春节,正是中国和全世界朋友共贺传统佳节、共享中华文化、共度美好时光的又一个契机。

④(选自《人民网》2023/12/26)

题目

(5分)

综合运用(共7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南和小通就热门话题“孔乙己文学”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完成。

背景:

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文学”由此热上网络。

【资料夹一 图解】

【资料夹二 声音】

贾名 来自云南

“孔乙己文学”就是真实社会的真实心态反映,无可厚非。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点赞2542

七安 来自广东

不应该因为学历高放不下身价。高学历也可以去当保洁员,拧螺丝,下不来的不是高学历,而是落后思想与消极心态。

点赞185

匿名 来自江苏

“孔乙己文学”是一些时代青年对现实中某些现象的一种倾诉,我们当然应该正视:但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不必放大,因为奋斗依然是青年的本色。

点赞8566

【资料夹三 时评】

“孔乙己文学”爆火,别让学历成为思想枷锁

①近日,“孔乙己文学”这一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之类的“孔乙己文学”引发热议。部分大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在思想上无法接受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书学习没有意义。大学学历成了一些人身上无形的枷锁。

②“孔乙己文学”的走红有其必然性。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们逐渐褪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在许多人眼中,公务员比国企好,国企比私企好等“职业鄙视链”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再用许多年前的择业思想来审视当下的职业选择,难免如“孔乙己”般进退两难。

③“孔乙己文学”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内心的就业焦虑,而这种焦虑,放不下身段,其实来源于内外双重因素:一方面,社会上仍普遍将大学教育和精英教育画等号,父母们也有着“上了大学就有高收入工作”的传统观念,无法接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从事普通工作,且许多服务类职业社会认同缺位,被认为“不体面”“没前途”,这种歧视和偏见成了大学生择业时的阻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变化,自身除一纸学历外一无所长,内心又无法接纳“高开低走”的自己,摆脱不了世俗定义的成功失败。

④大学生不应该是科举制下的“孔乙己”。大学教育教会学生职业技能,但它绝非单纯的职业教育。读大学的意义,绝不在于求得一份铁饭碗,高薪资的工作,而在于完善我们自身,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四年培养的知识底蕴、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鉴赏能力等,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成功与失败,也并非职业和薪资所能够定义的。“211大学毕业5年存款5000”的视频在先前走红网络,视频里的两位女主人公虽然没有获得体面的工作和薪水,但她们够努力,有目标,内心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成为思想上的“孔乙己”。

⑤如何帮大学生卸下思想枷锁?首先要营造一个足够宽松的就业氛围,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大学生,不因推迟就业而指责“啃老”,不因职业选择而怒斥“躺平”,让“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观念被更多人接受。同时,高校需要制定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让学生不再因有学历没能力错失理想工作,并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转变观念,破除职业歧视,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用拼搏面对困难,不再因学历为自己设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独特的步伐。

(选自《红网》,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远方,有我的父亲

①每当在街头看着蜷缩在路边、眼里写满期待的农民工,酸涩会立刻浸透我的心扉;每当走过尘土飞扬的工地,看到在烈日下或寒风中挥汗如雨的打工者,涌上心头的,便是他们在陌生的城市是如何的艰辛和卑微。因为,他们之中,有我的父亲……

②曾经,我对父亲漠不关心。他长年在外到底是怎样过活的?他一年比一年的消瘦和苍老到底是为什么?他脊梁上、手臂上的伤疤是哪来的?还有,他过得真的像信上写的那样“很好”吗?我一直以为,我是没有必要去为这些问题伤脑筋的。我更热衷的是整日盘算怎么来说服母亲让我多看会儿电视,用什么办法来隐藏自己日益可怜的考试成绩,甚至买来假奖状寄给父亲,让他相信他的女儿依旧像以前一样的优秀。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年,直到我初中三年级那年的冬天……

③和往常一样,作业做了一半,我就坐到了电视机前。正在看电视的母亲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正当我庆幸又躲过了一次母亲的数落时,眼睛却被电视上的一幕深深地刺了一下。那是一排排水泥板搭建的简易民房,四面透风的小屋里挤满了端着水煮白菜狼吞虎咽的农民工,我看得有些心酸。

④母亲起身关了电视,注视着我的眼睛问:“很可怜,对吗?”

⑤“他们真的不容易。”我应声说。

⑥“那里有你的父亲!”母亲一字一顿地说。

⑦正准备大谈一番感想的我,在那一刻,脑海里一片空白。母亲不知何时走了出去,偌大的屋子只剩下我一个人,霎时空落得人心里难受。想起父亲,想起被我可怜的那群人里居然有我的父亲,懊悔、愧疚、悲哀一起涌上心头。

⑧我曾为某部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慷慨洒泪,也不止一次对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孩童生出同情,独独对我的父亲——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爱我的人,冷酷得近乎残忍。他的关爱和付出被我视作理所应当,我肆无忌惮地向他索取了十几年。从可口的零食到漂亮的衣服,从小时候被我视为炫耀资本的零花钱到中学时几千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从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今天所谓的自由空间,我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父亲日渐力不从心,大到他不得不离开家到不属于他的城市挥洒汗水,像一只城市里的乡下鸟,不停地奔波,不停地找寻,找寻的,是女儿的未来。

⑨他也许从来不曾想过,他所认为的“懂事”的女儿,竟会一面不屑着他的同伴们,一面心安理得地“骗取”着他的爱。他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只因为,我喊他“父亲”。也许他觉得,父亲的爱就该博大深沉,始终无言。我一时无语凝噎,泪如雨下。

⑩“那里有你的父亲!”就是这句话,让我在两天后的中考志愿书上填上了重点中学的名字——市一中。四面八方怀疑的目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三个月的时间补齐荒废两年的功课几乎是个梦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三个月的时间我没有一天睡眠超过四小时;就是因为这个梦想,让我一夜之间和过去被我视为知己的同学形同陌路;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我手臂上为了防止犯困而用圆规扎的小孔不下一百个。

⑪终于,中考过去了,父亲也因工期结束回到家。见到我,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的成绩,而是心疼地问:“丫头,怎么瘦成这样?”摸着手臂上还隐隐作痛的千疮百孔,我告诉父亲:重点线还差21分。父亲故作轻松地说,考不上,他就给我买上,反正他已经挣够了我的学费。望着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庞,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转过身,泪如雨下。

⑫高中开学的日子到了。收拾好书本,我又一次走进了初中校园,因为我要让父亲有一天能拿着女儿的大红喜报,而不是比别人多出几倍的血汗钱。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而父亲,一直埋头于千千万万的民工大潮中。酷暑难当的七月来了,父亲也从那个遥远的南方都市回了家,当他得知我以超出重点线28分的成绩被市一中录取,又黑又瘦的父亲笑了,我却哭了。

⑬今天,17岁的我坐在高二的教室内想起了我的父亲,昨天他从遥远的广东打来了电话,让母亲转告我,今年过年一定回家,让我安心。泪水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在归家的民工队伍里,父亲的脸上写满了急切和期待。站在一旁的母亲手指向人群,充满安慰地说:“孩子.那里有你的父亲!”

⑭那里,有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一直在远方。

写作(共4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