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日期: 2025-04-12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业发展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
C、 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
D、 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这一状况(  )
A、 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
B、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 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
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 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 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据统计,1950年至1970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至6%;1971年至1975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是3.7%;1976年至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半是2.7%。针对苏联这种状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1950年到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呈递减趋势
B、 苏联当时政治体制出现的问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 材料体现的这段时期内,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D、 这段时期苏联总共经历过三位领导人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 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 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 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苦打下的余粮都给国家,不许卖
D、 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
A、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 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 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 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C、 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奥地利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B、 列宁领导的革命的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
C、 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 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符合人民意愿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

A、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 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 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 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 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 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 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
A、 “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
B、 “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C、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D、 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3)——封面

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 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 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 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

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