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试卷库
试题详情
长安街东起通州,西至石景山。它见证着历史,连接着未来。

1959年,人民大会堂

1959年10月1日,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前举行了阅兵仪式和70万人大游行,庆祝共和国的10周岁生日。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建筑,从房屋拆迁到正式建成,只用了10个月。在共和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人为何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大会堂选址确定后的一个月内,原住这一带的10129户居民积极配合,全部如期搬离,没有ー户“钉子户”。

14000名工人忙碌在大会堂的建筑工地上,共有20多支青年突击队。人人踊跃报名参加突击队,争先担当操作手。在过去,大家一般会接照鲁班时代传下来的“放大样”的办法,把小山样高的木材搬到空地上,放完了样再继续下一步工作。按照这种老路,时间肯定来不及,质量也无法保证。青年工人通过技术革新,创制了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用科学计算解决了难题,实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突破。

北京市民也纷纷参加义务劳动。“建造大会堂,我也出一份力。”自愿来的人很多,超过了30万人次。

“敢教日月换新天”,短短10个月,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就矗立在天安门前,这是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丰碑。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