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甲】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物候:以五日为候,________,六气为时,________。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乙】。

(选自陶妍洁《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有删改)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对照图(春季部分)

材料三:

    德国人伊纳早在1859年就建议把一年分为八个物候季节。其他物候学者也主张这样划分,并且认为它必须从当地植物种属中选出适合于这目的的植物用来说明各季的特征。这样的分季,用之于农业生产,【丙】是显而易见的。

    以多年日平均气温和多年物候现象的平均日期为指标,北京全年共分为十一个季段。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便于安排农活的一种新的日历——自然历。

北京自然历(部分)

月份

物候现象

平均

日期

(日/月)

观测

年数

最早

日期

(日/月)

(年份)

最晚

日期

(日/月)

(年份)

多年

变幅

(天数)

仲春

4月

榆树始花

山桃始花

加拿大杨始花

连翘始花

杏树始花

玉兰始花

探春花始花

小叶杨始花

碧桃始花

19/3

29/3

2/4

2/4

4/4

4/4

5/4

5/4

6/4

12

24

13

7

24

13

5

9

6

9/3

18/3

25/3

30/3

25/3

25/3

2/4

25/3

2/4

(1976)

(1963)

(1968)

(1973)

(1975)

(1963)

(1963)

(1973)

(1975)

29/3

8/4

11/4

4/4

13/4

15/4

10/4

20/4

12/4

(1964)

(1964)

(1964)

(1976)

(1957)

(1964)

(1976)

(1965)

(1976)

20

21

17

5

19

21

8

26

10

    自然历制作后,自然现象的顺序不会改变,人为的耕作制度改变时,只是农活日期有了改变,仍可根据自然现象作农时预测。在没有气象记录的地方,根据自然历和当年的物候观测,即可预测农时。不仅如此,反过来还可由物候现象推算温度的高低。这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多便利。

(选自宛敏渭《论北京物候季节的划分与农时预测》,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