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箫音
①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家乡的老房子里住上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 家里竹林一趟。踩着铺满竹叶松软的土地漫步林间,清风徐来,绿得发青的老竹子、翠得欲流的新竹子,竹枝竹叶勾肩搭背交头接耳,我就欣赏到了久违的笛声箫音, 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 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
②我出身在鱼米水乡,乡村里很少有人家种竹子。小时候,钓鱼没有鱼竿,想方设法地从竹制 的大扫帚上抽一根最长的竹枝做钓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黄昏钓到一条叫“鲢胡子”的大鱼,死拉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亲去村里唯一种竹子的王爷爷家讨要一根竹子做钓竿。尽管王 爷爷舍不得砍他那一丛竹子,还是痛快地选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还对父亲说:“你家小孩懂事,别家小孩不来要,来偷。偷就偷呗,老的嫩的分不清,乱砍一通,这么一丛竹子,糟蹋了,长不好!”有了称心的钓竿,可怜了被我钓着的小鱼儿。在我的猛烈挥动鱼竿的当儿,鱼儿从水底直接 摔到岸上,来不及挣扎就昏死过去,幸运的被挂到岸边的树枝上活蹦乱跳,偶尔有脱钩的,在我抓 捕不及的时候入水,九死一生地逃命去了。那时,我对竹的认识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
③我开始挣钱的时候,挑一条竹扁担,四十个竹篾编的黄鳝笼,在家门口的沟渠、鱼塘作业。 渐渐地,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就成群结队地跑来效仿。邻队有个木匠师傅愿跟我搭档,黄鳝笼的修补自然他拿手,绝的是一根竹子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掰出宽窄一致的竹条来,一根竹条他用柴刀 开过口就能剥出青、黄篾来,要厚剥厚,要薄剥薄!那时,我对竹的理解就是黄鳝笼,就是能给我带 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④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奶奶就送我们早准备好的烘晒尿布的竹箩。镂空的编织透气透风透清爽,无论是雨天放在火桶里烘还是晴天摆在太阳下晒,尿布都干得快。烘干晒干的尿布放在竹箩里,摆在儿子床头,伸手可取。儿子能自己吃饭了,我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一个小竹碗,碗上刻着三个大字﹣﹣九华山。我们一不留神,他一不小心就连菜带饭翻到地上,他笑了,奶声奶气地喊:“碗碗没碎。”那时,我对竹有了感情,小竹箩盛满如春风般的爱,小小竹碗盛满了孩子的世界。
⑤两年前,妻心血来潮,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取代家里的竹筷子。夹菜的滑溜、碰碗的 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的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 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 爱。
⑥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也没有果实又香又甜。可我却偏爱它,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苍翠浓绿!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 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⑦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片成林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 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如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⑧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也许受 王维的影响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