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者常乐
胡建新
①知止,即知道停止。翻史书,谈论“知止”的文字屡见不鲜。《礼记·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墨子讲:“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柳宗元说:“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②先哲们这些思想如出一辙,无不表达了“知止”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的确,人生旅途上“知止”,往往是规避各种风险、把握安全节奏的“刹车板”,也是防止意外冲击、加强自我保护的“保险杠”。
③能否“知止”,不仅取决于智慧、经验,更取决于品德、境界。《晏子春秋》中有一个晏子推让待遇的故事。晏子出使外域时,官府为他配备了一套好马好车,却被他推辞了,他说自己有马有车,无非是马老了一点、车旧了一点;后来官府又给他提高俸禄以养家亲,他又推辞了,觉得自己原有报酬养家已绰绰有余。他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在他看来,生活享受没有止境,“知止”即福,不“知止”即祸。祸福之差,尽在是否“知止”。
④类似事例不胜枚举。音乐大师贺绿汀主政上海音乐学院时,他的外孙女没能考上该学院的附中,家人便想通过他的关系入校就读。然而,贺绿汀没有答应,而是讲了老院长萧友梅的故事:1929年,俄籍教授查哈罗夫觉得一位女生音乐素质差,不愿再教她,而这位女生正是萧友梅的侄女。萧友梅二话没说,马上决定让侄女转学。这里,且不说萧友梅和贺绿汀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的品格,仅就他们表现出的“知止”的大度和勇气,就很值得称道。举凡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分子,他们从开始的利欲熏心、铤而走险,到后来的利令智昏、迷途忘返,到最后的利害缠身、不由自主,在贪婪的欲壑中越陷越深,在贪腐的邪路上越走越远,皆是由不“知止”造成的后果。
⑤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物极必反,过度的行为只能招致失败和祸患。真正的智者“知止”而能止、善止,尤其在关键时刻勇于断然而止,绝不在事业顺利和鼎盛之时因为多走一步而转向失败或跌入低谷,也绝不在失败之后不知悔改一意孤行而使失败越来越惨、祸害愈演愈烈。
⑥常言道,知足常乐。从某种意义上说,“知止”也常乐。“行于可行,止于当止”,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都应谨记的格言。
——选自2019年6月25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