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张勇

    ①随园主人在《续诗品,勇改》中写道:“千招不来,仓猝忽至。十年矜宠,一朝捐弃。人贵知足,惟学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他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其实,不论作文还是做人,都须“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②《醉翁亭记》里的“环滁皆山也”,这么简单一句据说是撕烂好多稿才得出来的。宋代朱熹《朱子语类》19卷,曰:欧阳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5字而已。欧阳修讲究文字简洁,不述废语,不置闲墨,他同宋祁等人合编《新唐书》,曾以“其事增于前,其文省于旧”而被夸耀。白居易的诗文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因为这样,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诗文。现代大画家徐悲鸿新作“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内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一乡下土老倌对他说:“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徐氏当众承认疏于写生,深深致谢而退。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才能冷静地修改。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故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修改。谁善于修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③人生如作文,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寄园寄所寄》中有一则主考官向考生认错的故事,是对“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很好的诠释:徐存斋,30岁时就进了翰林院当编修,朝廷派他到浙江主考,是何等的年少气盛。阅卷中,他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胶文中用了“颜苦孔之卓”这个典故,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划了条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凡是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要到堂上“领责”。这位士子棒着卷上去,一看年轻的主考大人满面愠色,不知该如何应对。但不得不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自《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徐存斋颇有点肯于道歉的气度,敢于认错的作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然后,“改置一等”。这位年轻的翰林可谓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特例。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出现过失不要紧,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对待、及时改正。错误有大有小,有的关涉原则立场,有的属于学艺不精,有的就是一时疏忽,但如何面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失误,每个人的态度各有不同,由此,人品高下立见。故列宁说:“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在不犯重大错误的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⑤须知,诚心认错是改过向善的前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懂了“知耻而后勇”的道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来改正错误,奋发进取,努力向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及时省察、反思,经常观照内心,不仅是先贤名人的闪光点,也是每个人的修身之要。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9年第22期,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