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霸凌的主题阅读
前不久,电影《少年的你》热播,影片描写校园暴力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凸显现实关照:于此同时,“女童眼睛里被同学塞入大量纸片”“某中学生被同学扇耳光、殴打”等相关新闻的出现,触发着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焦虑与思考。“校园霸凌”话题的社会热度不断飙升。
(概念界定)
“霸凌”源自英文bullying(欺辱)一词的音译,指恃强凌弱,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在社交关系、生理力量、物质实力等不对称的人之间发生。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以校园为依托,霸凌双方限定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体。“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挪威学者丹·奥维斯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给霸凌作出如下界定:“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
表1霸凌行为与暴力行为的比较
项目 | 霸凌行为 | 暴力行为 |
身份 | 同团体内的成员 | 不一定 |
受害对象 | 固定 | 不一定 |
加害原因 | 自发性、无缘由 | 有原因 |
加害时间 | 重复性 | 不一定 |
伤害形态 | 直接、间接 | 直接 |
双方关系 | 极力不对等 | 不一定 |
表2校园霸凌的方式
霸凌方式 | 内容 | 案例 |
肢体性霸凌 | 轻度的推、戳、拧、踢、踹;重度的推、戳、拧、踢、踹等 | 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吴华被暴打折磨(2008年3月) |
言语霸凌 | 让被霸凌者感到不舒服的语言、指责、谩骂等 | 日本群马县小学六年级女生自杀事件(2010年) |
性霸凌 | 让被霸凌者在性别认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 | 台湾叶永志事件(2000年4月) |
关系霸凌 | 在同一团体中,联合其他成员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被霸凌者 | 潮州市13岁张燕璇跳楼事件(2013年11月) |
网络霸凌 | 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手段方式污蔑、毁谤被霸凌者 |
(选自2015年《教育理论与实践》)
(媒体观点)
新华社表示,在一些学校,霸凌现象要么被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此种种,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校园“霸王”的气焰,加大了治理的难度。《新京报》评论认为,针对校园霸凌现象,学校首先要加强防护意识。此外,增加专业人员进行防护,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进而调解处理纠纷,也是必要之举。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大恶”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毫无先兆的,而是由无数的“小恶”累积、发展而来。假如学生之间轻微的越轨行为就能及时得到批评、矫正的话,更严重的暴力伤害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也就根本无需诉诸法律了。
《北京晚报》报道,如今,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在修改中,社会各界呼吁,把校园霸凌以立法的形式写入法律中,甚至单独立法,明确何种行为属于校园暴力、学校责任、救济途径、惩治措施等,全面保护学生权益。
《半月谈》介绍,目前,全国人大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与会专家针对未成年人校园安全、人身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提出要坚持从源头预防,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历史案例和经验,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
澎湃新闻指出,个体的教育起源于家庭,因此家庭教育的问题必然会直接映射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中。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批判能力还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时,他们更会放大来源于家庭教育中的缺陷和所遭受的伤害,从而造成破坏。
(节选自2019年11月15日人民网)
(漫画图表)
图1
(选自腾讯网《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