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檐之上的月光,曾照进古人的宫殿;城墙上绵延的灯彩,映出了角楼的瑰丽。今夜,一群博物馆人将我点亮,我在北京的中央,献给团圆的你们,一座壮观的城。”

    2019己亥年正月十五18时30分,故宫博物院在其官微向世界表白。半个小时后,紫禁城成为北京老城最亮的点——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畅音阁二层开戏,演员的水袖一甩一拨,柔婉缠绵;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展现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这座城“嗨”了,从黑夜到白昼。这恐怕是明成祖朱棣在下令营造它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599年后,他的家成了世界上年客流量最大的一座博物馆,文创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甚至连他自己都戴上了墨镜,唱着“RAP”,成为一名为故宫助阵的“网红”。

    (摘编自《动起来的故宫》,《北京日报》2019年2月28日)

    材料二:

    15日,故宫博物院和华为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打造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举办人工智能大赛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单霁翔畅想,“让远在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够随时身临其境体验到实地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乐趣;让每一位来到故宫博物院的观众能够享受到更高速的网络服务和高清视频内容,瞬间获取眼前的古建筑、文物知识链接和服务设施信息:对文物出入库、修复、运输、展览的全流程进行随时随地的安全监控;邀请世界各地的文物医生和考古学家远程开展文物修复的会诊或考古调查;利用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文物的鉴定、修复和青少年教育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更强有力的知识支撑……”

    (摘编自《600岁紫禁城要打造“5G智慧故宫”》,中国新闻网2019年3月15日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正迎来多年罕见的参观热潮。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突破10亿人次。这也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备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不过,对观众而言,参观博物馆也应回归初心。博物馆是知识宝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参观之前做一点功课,充分利用博物馆官网上的相关介绍,对馆藏特点、重要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等做一些学习,再去参观,感受就会大不一样。但显然有这样良好参观习惯的观众是很少的,大多数人只满足于来过、看过、拍过。借助《国家宝藏》等成功的电视节目,许多以往罕为人知的国宝变成了大众熟知的明星,各馆的相关藏品观者如堵。今年春节期间,河北博物院连续多日参观者超过3万人,迫使馆方采取限流措施,而观众主要就是想来看看在《国家宝藏》里出镜的三件国宝。但实际上,单件器物所能展示的历史是有限的,如果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对某一件器物的参观扩展到对某一类器物的历史考察上,收获就要大得多。器物本身固然宝贵,但器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才更加值得体味与追寻。

    (《让博物馆热走向深入》,《人民日报》2019年4月5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