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除中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是一种“井喷式”的增长。增长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孔子学院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但是,汉语国际传播是否单靠孔子学院就可以完成?很难想象,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汉语都没有自信,又如何能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建立起来?国际化未必是英语化,汉语化也未必不能够国际化,我们对汉语的态度影响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又会影响到国外人士的汉语使用。毋庸置疑,就目前情况来看,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能力确比汉语要强,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外也有大批汉语热心人士。在这些汉语热心人士面前,我们更应该表现出自己对汉语的信心。
应注重汉语国际传播平台的多样化。目前如此多的海外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机会。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都需要有人来推动,只要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场合就构成一个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但首要条件是,我们应该建立对自己语言的信心,在能使用汉语的地方不去选择其他的语言,努力使别人来理解汉语,鼓励合作方也用汉语与我们合作。而在涉及对外交流的大型节目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汉语,使用汉语去交流,而不是诉诸其他的通用语。一个可以让我们反思对待汉语的例子是,法国学者德里达2001年的中国之行中,屡次演讲使用的都是法语,而不是更为通用的英语。与之相应的是,法国政府将其语言政策提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以《法语使用法》的形式规定了必须使用法语的领域,竭尽全力地促进法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使用。
越是一流的中国学者,越应该去承担传播汉语的职责;越是一流的中国媒体,越应该具有汉语国际传播的使命,越是一流的中国企业,越应该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注重孔子学院的汉语国际传播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做得却还不够。以中方投资的巴基斯坦的大沃风电项目为例,投资方也在基地的附近出资修建了很多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新修缮学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所学校所教授的语言中,有乌尔都语、信德语和英语,却没有汉语。当然,要设置汉语课程会存在多种困难,但这却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学汉语,也应该给努力学习汉语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主动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外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传播,并不仅仅是孔子学院或者语言机构的职责,而是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与国外人士有合作交流的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充满自信地说汉语。
(摘编自王小英《语言自信与文化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