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映。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在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来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这些人和物有些对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我不关痛痒。我对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有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⑧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⑨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⑩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