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厚而系统的哲学基础,蕴含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提出了“仁民爱物”的命题,“仁民”是对人的同情仁爱,“爱物”则是爱护人之外的动植物等。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摘编自《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经济日报》2019年4月11日)

材料二:

    自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根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无机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说的这个环境,当然也包括细菌、病毒等组成的微生物环境。事实上,细菌和病毒的历史远远长于人类,它们充斥着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在内的整个生物圈。在它们面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家园中的后来者。历史地看,人类已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也不是生态文明。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制度体系与政策导向,既要做到全覆盖、全流程,也要强化追责问责力度,为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营造制度环境,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开展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污染及其危害机理、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研究,为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路线提供科学依据。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加大绿色工艺装备的研制力度。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强创新链各环节衔接,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创新,加快技术产业化。

(摘编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支撑体系》,《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年2月8日)

材料三: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获得感也得以进一步增强。在不少城市的公园绿地让老百姓“开窗能赏景,出门能游玩”。随着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成为居民的自觉选择。联合国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加赞许:中国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人类共通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探索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我国不断加强在绿色金融、可再生能源、绿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探索区域环境合作新模式,加强与大国之间的生态合作,促进平等对话,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周宏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天津日报》2018年11月12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