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以往对科举制的评价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出现各种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如下:
寒门子弟既无力支付读书的费用,又没有关系照顾,很难高中和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同时,科举制不允许女性报考,将半数人口排除在外。
以“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的才子蒲松龄屡试不中而郁闷而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喜极而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总之,科举制要么压抑或遗漏人才,要么造就迂腐儒生。
科举制造成科技于明清以后落后于西方。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比重,如下表:
时间 | 前6-前1世纪 | 公元1-400年 | 401-1000年 | 1001-1500年 | 1501-1900年 |
占世界比重 | 50% | 62% | 71% | 58% | 29% |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等
材料二
孙中山多次谈到科举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认为“此制最为公允,为泰西各国所无”。1918年孙中山称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之旧法”,期望在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的制度。1924年8月26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军大元帅名义正式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及《考试条例》《考试条例实行细则》等。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