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筵席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说来奇妙,如今普遍采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发源中心罗马,一开始采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

②“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说明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流的饮食文化。

③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④“筵席”只是西周以物器为礼仪教化的一个侧面,除了坐具,分餐的餐具也是构成礼制和阶层隔离的组成部分。

最典型的餐具莫过于鼎,这种由烹饪工具转变为专盛肉食的食具,因为等级分餐,顺势成为身份展现与权力象征。举杯饮酒时,周礼也依身份对饮具有严格区分:“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音zhì),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⑥至于食物,分餐制度更为身份区别提供了便利。西周时的酱料多由珍贵的鱼、肉制成,又被称为“醯醢(音xī hǎi)”,可以说是舌尖上的奢侈品。秦代《传食律》里就曾规定官员、使者及卒人等各色人等依据身份能配给多少种酱——而周天子每次正餐都要遵循制度,摆满六十个“醢”的品种。

⑦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选自《北京日报》,作者慧文,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