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整师投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 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性特介。年二十八补诸生, 家屡空,而学日进。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以避仇入都,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据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势必流入于异学曲说而不自知也。”
震为学精诚解辨,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
震卒后,其小学, 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馀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摘编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