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病毒,我国宋代就有了“疫苗”
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①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②“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③无法确保对被接种者全部有效,且风险较高。④所以在明代隆庆年间,人们又发明了比“时苗”更为安全的“熟苗”接种之法。⑤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7代后火毒汰尽,再用来给健康的人接种,这样就非常安全了。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选自《科普时报》嵇立平,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