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在表演方面,中国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包含着音乐、舞蹈、雕塑、美术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材料二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拥有了他们,京剧艺术也就拥有了未来、拥有了希望。立足当下,戏曲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

面对众多的艺术门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对于传统剧目必须精排精演,提升文本的整体质量。对于新编剧目,一定要有深邃的内涵、明快的节奏、抓人的情节,服化道和音舞美等都需要全方位提升。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大歌剧的路子,也要跳出一味重复过去个别成功剧目模式的路子,必须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年轻人爱看昆曲、京剧、梨园戏等戏曲剧种,视之为时尚,究其原因,一来是这些戏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剧种个性;二来,有别于西方许多艺术类型,它们都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些特质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个性追求,必然会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与热爱。

近年来,戏曲艺术涌现了不少实验作品、跨界作品,引起了一些争议。以前,大师们也常有反串,常与其他艺术门类合作,比如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才艺的展示,也是灵感的迸发,未尝不可。但跨界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主流的传统作品牢牢守住戏曲的根。京剧得姓“京”,昆曲得姓“昆”,戏曲的“底线”得经得住考验。这个“根”要是不在了,“跨”也就说不上了。

另一个现象是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如今,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很多网站、APP成为戏曲展示平台。许多戏曲院团和戏曲人都在上面开通账号,以短视频的形式普及推广戏曲。信息时代,戏曲人不应墨守成规,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一方舞台。网络上短平快的传播手段,也的确能快速拉近与网友的距离、培养潜在的观众。我们不应排斥,但同时也要注意尺度和分寸,万不可恶搞,偏离戏曲传播的初衷。

培养观众是传统艺术的恒久之道。戏曲人不能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事,而应当主动出击,去赢得更多人的了解与热爱。

(摘编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材料三

在信息时代,科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表现得十分明显。从戏剧创作层面来看,传统戏剧更强调剧本的重要性,重视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形象的诠释,而现在,舞台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拓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一人一事贯穿的闭锁式戏剧结构,正逐渐让位于多视角、多线索交织的新结构样式;而以人物为主体、以行动为主线的戏剧叙事模式,正逐渐让位于人机互动、人偶配合、技术装置、声光造型等多元并存的新型艺术系统。科技对戏剧实践影响最直接也最明显的表现自然是舞台呈现。剧场科技、智能舞台、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舞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面貌,并且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些年出现的由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成的同名话剧,用上了全息投影、余光投影和裸眼3D等“黑科技”。另外,观众与剧场空间及演员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了,三者形成了新的关系。戏剧构作、景观剧、直面戏剧、浸没式戏剧等创作理念和剧场实践,都可以看作是观演关系变化调整的有效手段。科技还改变了戏剧的传播方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现场录像NTlive,借助现代拍摄技术和传播手段,这些录像才可以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那么,科技的支撑对于戏剧艺术是否必要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人类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现代科技的出现则是晚近之事,既然古希腊的悲剧和神话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范本,可见,艺术的价值似乎并不会由于科技的加入而增值。戏剧艺术家应当具备高尚的美学情操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此才能将各种科技手段水乳交融地内化于创造中。

(摘编自《浅析科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