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规定,缴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领有西部160英亩的土地作为“份地”,耕种5年后即归其所有。法案大大激发了东部贫民、南部“解放黑奴”、欧洲新移民西进的热情。截止1875年,西部各州共吸纳人口400多万人,其中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的移民高达100多万。为开垦土地、开发矿山、修筑铁路,许多当地印第安人遭到驱逐、屠杀,被迫迁至荒凉偏僻的“保留地”。
——摘编自田雨《近代美国西进拓荒运动的遗产》
材料三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提出“西进新疆、安边固疆”的号召,要求驻疆部队积极拓荒生产。1950年,进疆部队垦荒5万多公顷,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此后,全国各地大批复转军人和科技人员“西进新疆”,加入兵团行列。兵团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保护维吾尔族同胞利益,他们向沙漠要良田,在戈壁建新城。1962年,初步建成2000多公里长的边境沿线林业带。1966年,兵团总人口达到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
——摘编自兰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