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这个概念最早由李普曼从印刷术语引入社会学科,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这些先入为主的见解在人的理性来临之前就已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而这种“印象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和条理化,进而将其纳入一般化、标签化的类型之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就简化记者和作家对观察对象的报道描述。但是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的认知结构,具有过度简化、僵化的弊端,往往会阻碍另类事物、思想的理解和接受。

(摘编自徐沛、王炎《从“陌生人”的视角消解刻板印象-兼论彼得·海斯勒非虚构报道中的人物塑造》)

材料二:

杜威在一篇文章中举例说明哪怕是经验最为丰富的外行人,在对“金属”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也会与化学家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外行人的定义中,“光滑、坚硬、有光泽、闪亮、密度大·······可锻造、可延展、遇冷变硬、加热变软、记忆性、抗压性、耐腐蚀,这些都可能被提及”。而在化学家的眼中,上述外观或实用性角度的特性根本无关紧要,他们会将“金属”定义为“能够与氧化合并形成盐基的化学元素”。

试想,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大人物齐聚巴黎,就全人类的共同事务展开磋商,但他们中究竟有多少人对脚下的欧洲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了解的只不过是自己对于欧洲的种种关切而已。若能到克里孟梭头脑中的世界去一探究竟,我们便可以看到,他所理解的欧洲究竟是1919年时那个真实的欧洲,还是在战乱频仍的岁月里日积月累并愈加根深蒂固的一个刻板印象。他所理解的德国人究竟是1919年时的真实的德国人,还是自1871年以来在法德两国的宿怨中形成的关于德国人这个群体的某种典型印象。显然,答案都是后者。当克里孟梭翻阅从德国发来的报道时,他会仔细去读,但最终只会接受符合其脑中刻板印象的那部分报道内容。譬如,口出狂言的德国荣克贵族,在他眼中就是一个真正的德国人;而那些坦诚痛思德意志帝国犯下的累累罪行的劳工领袖,在他眼中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德国人。

(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舆论》)

材料三:

下表是对某幼儿园135本绘本中的两性角色所做的分析。

表1 两性职业角色分布

男性职业角色

女性职业角色

牙医、教练、园丁、理发师、国王、栽缝、王子、冒险家、流浪艺人、厨师、镇长、农民、作家、水手、教师、大臣、总管、随从、读书人、杂货店老板、商人、状元、渔父、外交官、修理工、总统、评论家、指挥家等

家庭主妇、助手、舞蹈救师、护士、主持人、皇后、公主、女巫、幼儿园教师、妖精、女仆、红娘、老板娘、店主、裁缝、闺阁女子、女作家、服务员等

表2 两性角色行为分析

男性角色行为

女性角色行为

爬树、骑自行车、上班、搭积木、玩沙子、看电视、看报纸、出差、骑马、射箭、捉虫子、种花、大哭、踢足球、拔牙、除草、打架、中华、修理汽车、理发、喜欢恐龙、养恐龙、教公主、迎娶公主。喜欢穿新衣服、不爱理发、欺骗别人、不喜欢洗澡等

做饭、照顾孩子、追街、买菜、弹琴、种花、做手工、织布、照镜子、玩娃娃、掉眼泪、等待真爱、施展魔法、复习功课、上兴趣班、打扫厨房、邀请别人做客、过生日、配合丈夫、与恐龙战斗、有好多漂亮衣服、装饰房间等

(摘编自季燕、张景《儿童绘本故事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以135本儿童绘本为例》)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