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主持人大赛:比赛类综艺本来的模样?
比赛类综艺节目已经很久不叫大赛了,就像选手不称选手、评委不称评委,晋级淘汰的方式也不是打分排名,而是转身拍灯……所以,当主持人撒贝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话音落下,观众如同遇见熟悉的陌生人。
从10月26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在央视一套播出。刚播第一期时就上了热搜,网友评价,整套流程像是主持人招聘大会:1小时36分的节目时长,包含17位评委介绍和12位参赛选手各两个环节的个人展示,然后评委现场给出建议并打分,最后按分数排名淘汰。
主持人的价值不是把自己的故事摆出来
在本届主持人大赛第一期节目中第一个出场的新闻组选手姚轶滨,中国传媒大学科班出身,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主持人。“做这行的都知道这个比赛的分量,我等了好久。”上一届大赛,姚轶滨刚从英国念完硕士回来,没赶上报名,没想到一等8年。从报名开始,姚轶滨就发现节目组对选手的身份不太在意,“报名就填表,前采的时候也不问你有什么故事,上去就比,下来就打分。录的时候觉得节奏很快,没想到播的时候更快”。但姚轶滨很喜欢这样简单直接的过程:“每个选手都是抱着一颗要赢的心来的,要把自己最好的专业拿出来。” 甲
文艺组选手龚凡从小就有做主持人的梦想。她是一名纯工科生,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学的软件工程,研究生学的系统工程。之前与主持人最密切的关联是参加过山东卫视一档主持人选拔节目,获胜后主持了2016年山东卫视春晚,在此之前,所有的主持仅限于学校活动。龚凡觉得,自己的故事也许能形成一些“人设”标签,但作为一个主持人,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我相信一个人的经历,最终能内化成你的眼界、你的表达、你在舞台上的一切,这才是你的价值,而不是把自己的故事摆出来”。
在康辉看来,如果一档节目只让人记住了主持人,反倒是这个主持人失败的地方,而且主持人大赛只是没有设置专门环节,并非完全舍弃讲故事。“参赛选手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在表达中就会带出故事,比如,有的去过新疆偏远的县里支教,有的当过很长时间的记者。选手在台上和主持人、评委交流,这个过程也是在讲故事。”
以前只是选拔主持人,现在探讨时代的需求
在敬一丹看来,主持人大赛不仅考选手,还考评委,如何挑选出更适合今天这个时代要求的主持人。她1988年刚到央视的时候,是主持人中的第一个研究生,而在本届主持人大赛中,选手普遍学历较高,几乎一半是硕士学历,“良好的教育背景,会让人更有根底,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乙
除了学历高,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必然是科班出身,而现在“干什么的都有”,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职业。纯工科出身的龚凡说:“我讲人工智能,我的学科背景让我能更懂这个专业、表达更准确;同时我能把专业讲得更通俗易懂,让观众更易接受。”
曾经的《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改名为“主持人大赛”,去掉了“电视节目”的限定,也体现了融媒体时代对主持人的新要求。敬一丹说:“多元背景和海外留学经历,是主持人群体的需要,让这个群体更加多样、丰富、立体,也适应现在变化着的节目。”
在个人展示环节,姚轶滨准备的是电视产品,有的选手带来的是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以前可能就是选拔主持人,现在无论是选手、评委,还是节目组,都在探讨这个时代的问题——大家到底需要怎样的主持人,我们会不会被技术所取代”。
并不是哪一种形式更好,只是每个阶段观众审美不同
面对好评如潮,康辉笑说,才播两期,不着急,再看看。“并不是所有的综艺,包括选秀类节目,都要变成主持人大赛这种‘直截了当’的形式。所有的节目都是向观众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在这样的目的和宗旨之下,一切变化都有可能”。
康辉说:“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选手,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种自信。我经常想,如果对调一下位置,我在他们的年龄,我敢不敢?其实不能完全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 丙
敬一丹表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展示平台,就会错过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和亿万观众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关注电视本身,这对电视和观众来说都是好事。”全媒体时代下,《主持人大赛》用一场最顶级的赛事,让我们看到年轻人的使命、担当、情怀与追求,同时,大赛也凭借精良的内容制作拥抱年轻群体,实现了自身的“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