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先秦到民国,史籍所见的中国发生的水、早、螳、雹、地震、瘟疫、饥歌等灾害,有5200余次;其中死亡人数过万的重大自然灾难有190多次。单就瘟疫而言,清末以前,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为669年,平均每4年就有一年发生疾疫灾害。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中华民族为何能够在一次次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人有一种“初”的精神。"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配合。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崇尚进取、鼓励竞争的现代社会相配合。所以,儒家思想能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巨大潜能。但是,进取型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会暴露其局限,即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而这次疫情的暴发,能使我们重新回顾中华文明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瘟疫原本是一种“社会病”“文明病”。它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聚居而发生的。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近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征服自然、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最严重的时期。道家思想早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人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摒弃对自然的过度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白然的协调统一。

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时,道家思想也值得重视。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对此,道家思想强调要抱有顺应的超然心态,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营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器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道家还指出了递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送自如。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儒家和道家思想并存,进取和内敛精神结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初性”基因。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变通智慧和强大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一种有效应对时代挑战的机制。面对此次疫情,我们不仅要有担当、讲仁义,同时也要有反思、讲静气,“以柔蕴刚,以刚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

(摘编自(不倒的精神长城--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