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史前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随着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深入,外来文化因素的不断输入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成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进而拓宽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首先是史前青铜之路概念的提出和确立。青铜冶铸技术随着西方人群向东方的迁移,距今4000年以前进入新疆,在东天山地区与东来的彩陶文化碰撞与融合,创新出了具有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新疆东天山地区形成的青铜文化,很快向甘青地区传播,在甘青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学术界早就注意到偏居西北的甘青,史前青铜器群出现年代比中原早,冶铜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是中国早期青铜技术发展的孤岛,有的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它们的出现与史前东西文化交流有关。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形成后即向北向东传播。北向的一支,主要是沿着黄河,传播到长城地带和中国北方的其他地区,肇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形成之始。东传的一支,很快进入华夏文明诞生的核心区晋南和豫西一带。

其次,是小麦的东传。至少从距今4000年的夏代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北方黄河中下游区域,突然开始种植小麦,并快速普及,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以种植粟类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结构。新疆罗布泊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以及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在不迟于公元前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古代居民已经广泛种植小麦。中原地区突然在夏代或略早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当由西方传入。另外,中原地区小麦普通种植还引发更深层的学术问题。因为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小麦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由西方引进的小麦种植及相关的灌溉制度,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是否存在内在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其三,器物交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群的迁徙,甲骨文学家胡厚宣认为,甲骨文提到的“土方”为夏民族。西域史学家余太山进一步说明,夏禹所统治的“土方”族群,实际上就是吐火罗人,他们曾生活在豫西和晋南。欧美多数学者和中国部分学者认为,吐火罗人的一支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迁居天山,罗布泊小河墓地那些保存相当完好的人类干尸,为吐火罗人的遗骸。这里,如果胡厚宣论证的“土方”为夏民族可信;余太山所论禹治下的“土方”就是吐火罗不虚;小河干尸是吐火罗人遗骸之说也能成立。那么,吐火罗人为什么在夏代突然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它们的到来又对夏文明的最终形成起到过什么作用?由此引发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讨论中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摘编自刘学堂《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