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本报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冯华)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里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摘自202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天问一号”去火星,到底有多难?非常难!
① 。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意味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不仅要实现环绕火星的全球遥感探测,还要突破火星进入、下降、着陆、巡视、远距离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如果做成,这将是全世界首次在一次任务中完成三个目标。
② 。火星最远时距离地球4亿公里,是地月距离的1000倍。距离越远,不仅信号传输时间越长,更重要的是信号衰减也越剧烈。遥远的火星为地球与探测器之间的通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精准着陆难。有人曾比喻,让火里探测器精准着陆,相当于从巴黎击出一只高尔夫球落在东京的一个洞里。目前,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0余次探测任务,其中成功率不到一半——这让这颗红色星球至今还保有“探测器坟场”的称号。
另外,探测器还必须经历一次成功的“刹车”和“恐怖七分钟”等更具挑战的难关。
(摘编自2020年7月26日环球网《火星,中国来了!》)
材料三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拉开了向更遥远深空探测的序慕。从1960年至今,人类已经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活动,这让火星成为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也最多的一颗行星。火星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的钟爱?
这与火星的自然条件有关。同属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类地行星,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根据现有航天器的探测结果,已清晰可知火星拥有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因此,当前各国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这些也是行星探测的重要命题。只不过,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球相比,飞行6-7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
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我国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2020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冯华《下一站,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