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连用久了,自然提到了“辞”字,便会想起“修”字,两字连用,简直分拆不开。但是解说起来,终究还是修是修,辞是辞的,被人当作两个单词看。直到现在讲修辞还是如此。

而各人对于这两个单词的解说,又颇不一致,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义,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第一,是文辞还是语辞?这在过去,往往会回答你说:既然讲修辞,自然修的是文辞。但若略加考察,便知这只是崇尚文言时期的一种偏见。在崇尚文言的时期,人们往往轻蔑语体(口头语),压抑语体,贬称它为“俚语”“俗语”,而以古典语为范围划分语言的类型。其实古典语在其出现的当时,也不过是一种口头语言,而所谓修辞又正是从这种口头语言上发展起来的。文辞上流行的修辞方式,又常常是受口头语辞上流行的修辞方式的影响的。而文辞和语辞的修辞方式又十之八九是相同的。所以,必须坦白承认所谓辞实际是包括所有的语辞,而非单指写在纸头上的文辞。何况文辞现在也已经回归本流,以口头语辞为达意传情的工具。而我们现在听到“演讲的修辞”云云,也早已没有人以为不是修辞了。这就是实际上已经把语辞认作修辞的工具了。

那么,是修饰还是调整?这在过去,也往往会回答你说:既然说修辞,当然说的是修饰。如武叔卿所谓“说理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隐,则宁质毋华可也。达意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蔽,则宁拙毋巧可也”(《读书作文谱》六),便是指修饰而说的一个例子。这也只是偏重文辞,而且是偏重文辞的某一局部现象的一种偏见。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既不一定是修饰,更不一定是离了意和情的修饰。以修饰为修辞,原因一是着眼于文辞,因为文辞较有修饰的余裕。二又着眼于华巧的文辞,因为华巧的文辞较有修饰的必要。而实际,无论作文或说话,又无论华巧或质拙,总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在“言随意遣”的时候,有的就是运用语辞,使其所欲传达的情意充分切当一件事,与其说是语辞的修饰,毋宁说是语辞的调整和适用。即使偶有斟酌修改,如往昔所常称道的所谓推敲,实际也还是针对情意调整适用语辞的事,而不仅仅是文字的修饰。

当然,写说本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写说者同读听者的社会生活上情意交流的现象。从头就以传达给读听者为目的,也以影响到读听者为任务。对于读听者的理解、感受,乃至共鸣的可能性,从头就不能不顾到。那么对于夹在写说者和读听者中间尽着传达中介责任的语辞,自然不能不有相当的注意。看它的功能,能不能使人理解,能不能使人感受,乃至能不能使人共鸣。

(节选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