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疾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抗疟疗效!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在研究评价的时候发现,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高近十倍。更重要的是,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的疾病。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便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以扭转青少年对中医药了解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药的现状,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怎样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改变以往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印象。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