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白日梦”
《心灵奇旅》电影的主旨,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在当下”,有些人处于“神游”状态,在做“白日梦”。自我报告的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每天有20%的时间在走神。而用更为客观的APP实时追踪,每隔一段时间就提醒人们报告此时有没有“走神”,结果发现46.9%的清醒时间我们都在走神,其中在工作的时候最经常走神,所想的多是不快乐的事情。
“白日梦”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白日梦是一种走神,注意脱离了当前的任务,沉浸在自己的思维、感受和情绪当中,因而干扰或者中断了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对工作效率甚至安全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在上课或者考试这些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时发白日梦,会影响学业表现,而在开车或者从事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时发白日梦,更可能造成事故。
但白日梦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能促进创造力。我们的大脑非常勤劳,总是在积极地寻找着刺激或者进行思考。我们在白日梦里神游并不是完全浪费时间。实际上,创造力高的人往往会花不少时间“发呆”,探索新的可能、建立新的联系或者回味曾发生的事情。
很多人也很享受简单而宁静的“白日梦”,让我们能够暂时逃离纷繁的现实,透一透气、让大脑得到休息。“白日梦”是一个跟自己独处的机会,让我们停下来,感受内心、反思自我、计划未来。虽然目前尚未搞清楚“白日梦”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确切机制,但有证据显示这种大脑活动对免疫系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白日梦”也能让大脑的左侧从语言活动中解脱并处于休息状态,让右脑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善于语言思维和用右手劳动者的疲劳得以消除。
不过很多时候,“白日梦”并不会让我们更开心。在最前面说的研究中,除了报告自己有没有走神、想的内容是什么,还要报告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结果显示,走神时候的情绪比专注的时候差,专心在任务上的情绪也会更好。
“白日梦”与注意控制和元意识(意识到当前自己的注意内容)有关。从神经活动的角度,与默认网络和执行控制系统的活动有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发白日梦”情况也相对稳定,容易走神的人在不同场合都容易走神。认知能力较低、冲动性强或者控制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走神。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某些人格特点也跟白日梦有关,比如内向的人更容易做白日梦,而尽责性强的人则较少做白日梦。
但不容易走神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也更容易走神。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候,比如眼前的事情没有办法给我们足够的新鲜感或者太过简单,又或者任务太难而不想再进行思考,就可能走神。缺少睡眠和坏心情也会让人更容易走神,这是由于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会降低认知控制,因而更容易分散注意力,让不受控制的念头跑出来。
在《心灵奇旅》中,几个处于冥想状态的高人,帮助“心不在焉”的精神回到了本元。冥想的确可以提高觉察、集中精神、减少白日梦和走神。冥想和正念让我们聚焦当下,比如我们可以练习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些平常不注意的地方。这样努力地集中注意30-60秒,就可以很有效地把自己的“神”拉回来。有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刺激,让我们感受到所处的环境或者周围的事物。比如一些触摸一些柔软或粗糙的物品,感受到这样的触觉,或者深深呼吸,感受空气中的味道,或者像电影里感受一片树叶降落到手心,都可以帮我们“回到当下”。
有句话叫“老神在在”,我心安处是故乡。北风萧瑟、窝在有暖气的房间里晒太阳,发梦也罢、清醒也罢,活在当下,才能享受生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