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审丑”是一种喜忧参半、复杂多变的情感行为。真正的艺术“审丑”,是深层次地发掘貌似“丑陋”或“丑恶”现象背后的内在缘由,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是刨开“坏种们的祖坟”,让观众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当人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人生时,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从“审丑”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审视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叙事类作品时,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之处,便一一显现出来。在文学领域里,丑不是作为美的补充,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感性形态存在于作品中。首先是波德莱尔率先把审丑引进了诗歌创作,其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恶之花》,被后世评论家们称之为“绽放于地狱边缘”。波德莱尔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第一个大规模地真正到社会和个人意识的深处去发现和表现丑的诗人。这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文艺进入了全面审丑的时代。紧随其后,人们精神世界中被压抑许久的情感,非理性的冲动等等,都一下子成为了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审丑倾向明显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打破了艺术单纯以反映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规范,将丑也纳入了艺术表现生活的范畴之中。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剧作家早期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人物夏洛克拥有一切可恶之人身上所具有的全部品性,他唯利是图、爱钱如命,但因为种族的原因,他又在社会上无时不遭受到无理的排挤和歧视,忍受着不平等的法律待遇。其中的第四幕第一场是这部著名喜剧的高潮部分,全剧的戏剧冲突几乎都集中在这场戏里。莎翁在这一场剧中巧妙地运用穿插、对比与悬念等剧作技巧,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表现相结合的手法,将仁慈与凶残,友谊与仇恨,宽容与狭隘,善良与邪恶,都一一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对比,冲突跌荡起伏,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命运引人思索,全剧的主要矛盾和人物塑造在痛快淋漓的喜剧气氛中得以圆满解决,同时作者的审丑深意也在观众的沉思中许久回味。

(摘编自王伯男《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

材料二:

人类审丑的历史与审美一样久远,审丑异化却是发生在大众文化来临的时刻。

“市场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学也正在成为一个帝国领域。今天,买卖的逻辑不再只适用于各种商品,而是越来越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也不能幸免。大众审丑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泛经济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审丑逐渐成为受价值规律驱动的产业,审丑活动中的营销性色彩不断增强,丑角卖力扮丑以获得公众关注,甚至不惜以自身名誉为代价来追求成名后的巨大利益。审丑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反映了资本的巨大力量在文化领域的蔓延,必然导致文化的非营利性逐渐淡化,文化所能具有的教化和滋养人格的能力下降。在大众文化的审丑异化中,人们对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都让位于经济效益的攫取,这使审丑文化的发展与其弘扬美的初衷背道而驰。

网络新媒体以其传播及时性、进出低门槛,使得大众文化的资源共享异常便捷和迅速。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成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共生共存的自由空间,并且以迅雷之势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审丑文化滋生并迅速蔓延,在很短时间内反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产生直接影响。社会民众对审丑文化泛滥起初抱以求得新鲜的态度,在缺乏相对监管和自律的网络环境中,这种新鲜慢慢变成沉浸于娱乐麻醉而不自知。目前网络新媒体在信息过滤和利益获取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对审丑文化的肆意炒作加快了空洞化大众审丑文化的泛滥。

真善美作为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是审美主体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基准。在良性运行的公共社会之中,对真善美的基本评判标准是能形成共识的。但大众审美主体的私人化倾向体现为从个人自我的角度对美丑作出评判与取舍,个人的喜好羞恶取代了公共性的社会道义和伦理准则。盲目追求的感官快乐与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合谋扮演了大众审丑文化空洞化的罪魁祸首,我们看到的是扮丑卖丑者的表演和观丑捧丑者的围观合力共谋的结果,这种原子化个体的狂欢背后是真正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的自我的消亡,是在道德对话中促成互动性伦理空间的彻底式微。

美和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属于人类自我理性认知的范畴。在长期的扬美抑丑的文化进程中,人们深受审美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审美对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加上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个性奇特的丑更能以感觉刺激上的快感抓住大众眼球,激发人们内心的阴暗甚至病态欲求。随着当今世界“吸引力经济”的发展,审丑带来的经济利益导致审丑文化的错位和爆发式的发展。同时,长久的审美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深受审美机制的同化,在短时间内健全理性的审丑文化认知难以建构。大众审丑文化的迅速发展充分暴露了人在审美认知和诉求上充满异质性偏好的逆向性需要。

(摘编自韩升、赵玉枝《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