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加之国家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为他搜集藏书捉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订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在全国各地寻找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但直至1978年,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这为他们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