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诗人席慕蓉这样记述第一次见到叶嘉莹先生时的情景,她“满头银发,一身素色的衣裙,襟前别着一朵胸花,如一朵淡紫色的蝴蝶兰,素淡从容,却让人过目不忘”。
②也许,岁月从不败美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③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母亲辞世之后,叶嘉莹开始懂得人世间的冷暖。之后漂泊到了台湾,惨遭迫害,婚姻不顺。没有栖身之地,甚至没有可以安眠的床席。诗词,成了逼仄生活中唯一的支撑与鼓励。
④古诗词就像一个担子,一头挑着物质的困苦,一头挑着自信和自立。诗词是她的盔甲。从此叶先生开始淡然:“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被聘入台湾的大学教书,甚至到国外交流诗词文化。很多人说叶先生应了王国维的那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而她只淡淡地说:“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⑤1979年,叶先生回国在北京大学教书。因为课讲得太好了,不断受邀去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她就像追着太阳跑的夸父,把她看到的诗词的好处,一点点地散发出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为诗词留下一束光,是她朴素的追求,是她对诗词的尊重。
⑥1996年,她把这束光,聚在了南开大学,成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并用自己的十万美元的退休金设立奖学金。2018、2019年,她先后给南开大学捐款达3500万。有人问她:“周围包括舆论对捐款这么关注,您怎么看?”她严肃地道:“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这些人眼睛里面只有钱,不懂学问。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
⑦叶先生对诗词的爱,始终是站着的,像一束华美的光。她说,这是她的梦。梦想有一天,因为她的讲解把古典诗词留下来,照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散发给身后的学生,哪怕只留在一个人心中,但慢慢地发光发热,诗词就能开花结果。在诗词面前,她永远是那个最纯粹的人,不留余力传授诗词。
⑧有一回,叶先生走在南开大学的走廊上,一队大雁排成人字,从天空飞过,去了南方,深秋了。先生生出了年华老去的警惕。她想起了一则轶事,一颗从汉墓里挖出的莲子,经过培养,竟然发芽开花了。莲有重开日,让她深受触动:“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尤待发华滋。”荷花当然会凋零,但是有莲蓬,莲蓬里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莲实有莲心就不会死。她说:“我要继续努力尽教师一份责任。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因而,尽管90多岁了,她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为大学生讲课。她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把诗词的种子留下来,诗就不会逝去。
⑨如果有机会,愿你去看看《掬水月在手》。因为这是叶先生的水月,掬到手中,成为一颗莲心,将美与诗意传承下来,而我希望你能接住。
【注释】叶嘉莹:著有《唐宋词十七讲》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