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音律等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走向世界。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7日,10版)
材料二:
(摘自人民日报人民号·三农科普知识2022年2月9日)
材料三: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1日第20版)
材料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年2月19日至3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
虽然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二至”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雨水与谷雨、小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02月22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