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诉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虽然还有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存在,但它们在客观上离自己太遥远,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来认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解释力之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他们给我们输入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就用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他们建立了什么新的学派,我们就赶紧学习并介绍什么学派。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差序格局的提出显现了它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60多年,没有呼应,没有发展。

当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之时,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吴重庆先生写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此文努力想回答的问题是,今日中国农村究竟是什么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运行逻辑是什么。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作者首先回到费老的《乡土中国》里,对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舆论压人;“面子”有价;“社会资本”可积累。尽管我们还可能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概括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但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覆盖了传统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关系运作以及三者叠加起来的权威控制与管理。有关这三个方面,曾有学者分别尝试过学理性的探讨,并有不少成果问世。但作者的问题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越来越空心化,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中国现在怎么样了?借助于作者的实际考察,他发现,目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主要是农村家庭里面的主事人。他们原本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干农活的主力,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纠纷的当事人,如果这些人外出,长年不在家,那么农村的主体就没有了。农村主体的缺失带来的是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系运行方面的变异。于是上述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变成了: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资本流散等。也就等于说上述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退化了。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是称之为熟人社会呢?因为外出打工者的根还在那里,他们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重新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等的运作,算一个总账。

(摘编自《光明日报》《乡土中国的变迁》作者:翟学伟)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