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问题。

古老的竹编艺术

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源地,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东亚文明乃竹子文明。竹子挺拔清秀、枝叶婆娑、虚心劲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许多咏竹佳作,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以竹子为原料,精制成各种类型的工艺品,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竹编艺术,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竹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儿女辛勤劳作的结晶。

③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来编织器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发现过印有席子的花纹。由于竹材容易腐烂,故无法得到这些竹编织物的原始样本。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竹编,距今约4700 年。可以推断,当地是新石器时代竹编的重要生产地区。在出土的二百多件竹编样本中,品种非常多,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竹编大多数用刮光加工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为了使竹器经久耐用,器物的体部用扁篾,边缘部分用“辫子口”。由此可见,原始人已在竹编实践中摸索出了实用美观相结合的制作原理,从而使竹编器具具有了工艺美。

④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⑤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孩子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就是用竹子做成的。

⑥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大圆盒等。“褐漆竹编圆盒”就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

⑦现代的竹编艺术,采取提花编织原理和多种不同的挑、压、破、拼等编织绝技。其中,竹编画通过虚实和明暗的变化,与名家书画奇妙结合,全用手工编织而成。竹编画清秀淡雅。神形酷肖,栩栩如生,立体感强。其精细效果和艺术神韵完全可与丝绸、刺绣相媲美。竹编画既保持了书法艺术和国画的神韵,又充分体现了传统竹编艺术的风格。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