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融 安 滤  粉

每逢融安圩日,人们争相涌入粉店,品尝一种独特的米粉,这种米粉形状似榨粉,但比榨粉粗大些,它是用木料挖空制作(现在大多用镀锌铁皮制作)的一种特殊器具滤制而成的,这就是享誉桂北的风味小吃——滤粉。

滤粉,又称濑粉,是融安县特色美食之一,也是米粉中的一种。滤粉至今已发展成为融安人民的大众食物,县城乃至乡镇、农村,大家的早点、午餐经常离不开滤粉。乡民们在赶圩的时候,吃一碗滤粉当作午餐或者下午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必然。

滤粉在融安自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期就已有之。现在,滤粉已是融安人民最爱吃的食品中的一种。在融安,人最多的粉店是滤粉店,从外地回来的人,第一要吃的就是滤粉。滤粉的摊位档次不会太高,一般在集市人多的地方。吃滤粉不用讲究文雅,以猛虎下山、风卷残云的吃法则更有味道。滤粉品的是它的原滋原味,享受的是自然的感觉。

传说清代乾隆年间,融安县城附近遭受严重旱灾。当地习俗,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每年春、秋两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这个习惯古来有之。民间有一句俗语云:“社王不吃长江水”,故每逢社日都下雨,但当年的降雨量却很小。因做滤粉时米浆入锅的样子似连绵不断的雨,农民为了求神降雨,就以滤粉和酒肉祈敬“社王”。巧逢这年祭祀之后,连日倾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农作物大获丰收。从此,不但每年的“社日”家家户户做滤粉祭祀“社王”,逢年过节、招待贵客也用滤粉,吃滤粉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

据史书记载,滤粉系融县(今融安、融水)县城附近的农民所创。清顺治年间,一批农民从粤、闽、湘、赣、黔等省迁到融江两岸(今老城区和水东新区),以垦荒开地、造田耕种为生。他们逐步扩大耕地面积,营造了很多村落,为改善膳食,他们研制出了滤粉。最先的方法是把大米浸泡过夜后洗净滤干,放少量的米饭加工成粉末,然后将米粉入盆,用小量开水合匀,接着加放清水搅拌成稀浆。事先将木瓢底部钻五个漏眼,把搅拌好的稀浆倒入木瓢时,用五个手指塞紧瓢底的漏眼,松开五指把米浆滤入沸水锅,用竹筷捞松,不使其粘锅底,熟后即成圆形粉条。

民国初期,滤粉被引进饮食行业。最早有居民李亮的母亲在融安镇旧圩亭开设滤粉店,生意越做越兴隆,后由一家发展到10多家。

滤粉引进商业后,对生产流程、供应方法及佐料搭配等方面,先后做了大量的改革,将用笨重的木瓢滤粉,改用镀锌铁皮制成的漏瓢滤粉,将原用石碓加工米粉,改用电器打浆机磨浆。同时还增加了烧鸭、烧炙、叉烧等佐料,增添了滤粉的风味色彩。

制作滤粉的原料:白大米、猪肉、猪骨头、熟油、生盐、酱油、冰糖、桂林豆腐乳、味精、葱花、头菜、芝麻粉等。

制作滤粉的流程:先将猪骨头洗净放入锅里,加放适量清水,猛火煮开后用温火煲成骨头汤,将猪骨捞起后放适量盐、冰糖、酱油等煮成卤水,装入罐内,放味精调匀备用。然后将猪肉洗净剁碎腌好、腐乳放入开水搅拌成浆、葱头洗净切碎、头菜洗净剁碎炒香备用。接着将事先洗净泡好的大米用电动钢砂磨加工成细嫩的米浆。制作滤粉时,将调匀成稀浆的米浆倒入用镀锌铁皮做的滤瓢内,右手握瓢柄,左手拿底板柄,同时将滤瓢放锅灶上,随即将粉浆滤入沸水锅内,边滤边旋转滤瓢,直到滤完。用竹筷捞开煮熟粉条,将捞起的粉条放入已放小量碎肉汤的碗中,粉面上加放熟油卤水,最后撒放葱花、头菜、芝麻粉等配料即成。滤粉价格也不贵,现在小碗4元,大碗也只要5元。

滤粉是纯天然食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属绿色食品。滤粉现煮现买,食之嫩滑,香甜,爽脆,鲜美可口,饱腹时间长。吃法可凉拌,也可炒食。备用油爆辣椒、煮醋卤,任顾客自己配放。滤粉味道较鲜,配料也多,很受人们的喜爱。相信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滤粉在不久将来定会走出小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