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杆秤看人间
方蕾
暮云慵懒,晚风细细吹过,晚市的摊位上,有人卖菜,有人卖花。就地而卧的菜摊,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一一摆着,有田园野气。我蹲下来挑拣了一把,卖菜的老人接过,拿起一杆秤。
“很久没看到有人用杆秤了。”看到儿时记忆里的老物件,我不由得感慨一句。
“是哦,这个带着方便。”老人一提秤杆,拨了下秤砣,眯眼看一看,送到我面前,“喏,姑娘,你看下。”
“我看不懂啊。”
“没事,你就看秤杆平不平就行了。”
“是平的。”
经过了我的“审视”,老人放下秤:“平了就行。”他又加了一把小葱放进袋子:“一斤四两。这辣椒有点辣,要是不能吃辣,炒菜时放一个就行了。”
说话间,他又提起杆秤,为其他人称起了另一份人间烟火。
这个傍晚,一只古老的木杆秤,在悠悠古意中慢慢拉开了我的回忆。
很久未曾见到的杆秤,它老得像老家的时光。
记忆里的杆秤,挂在孩童总爱流连的小卖部里。儿时,只要我紧紧拽住母亲的衣角,磨蹭着不肯往外走,她便知晓了我的心意。见母亲从货柜上抓一把糖果或拿两个橘子放进秤盘,店家老板提起秤杆,我就笑了。杆秤拨一拨,如同一道庄重的仪式,确保这份童年的甜蜜足斤足两地交付到我手里。
童年终是随着杆秤尘封在时间里。后来的酸甜苦辣,都在闪动的电子屏上定格,简单、精确、鲜明,却似乎缺了些市井气息,少了些人情味道。
在皖西南一个小镇上,我曾路过一家杆秤店,门匾下悬着一条粗麻绳,几十杆秤钩挂在绳上,冷冽如兵器,颇有古风。秤砣垂坠着,稳如座座黑色小丘。这家店似乎没有什么当地的顾客光顾,只陆陆续续有游客进来转一圈。秤匠也不在意,自顾自做着秤。
关于杆秤的制作工艺,也许是询问的人多了,秤匠不想反复费口舌,所以干脆写了一个牌子详细解说。我从中得知,做成一杆秤需要经历选料、刨圆、套铜帽、配砣、装钩、木杆刻度、做秤星等二十多道工序。秤盘放置物品,移动秤砣直到秤平衡,秤砣所对应的秤星处,就是物品重量。
传说范蠡从星辰中获得灵感,制定十六颗秤星。古时一斤为十六两,秤杆上十六颗星,分别为象征“天”的南斗六星、象征“地”的北斗七星和象征“福、禄、寿”的三星。缺一两,就缺了福,少二两,就少了禄。中国文化里的福祉深意,始终校正着偏颇的人心。
如今,杆秤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 。当心里的那杆秤被提起,记得擦亮秤星,去衡量人情冷暖,世道沉浮。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