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1936年,他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在美国,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又强烈地躁动起来: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时的钱学森已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军官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的回国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岁月,在我国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1955 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