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后,又一则新闻引发热议∶近日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曾和孩子围绕手机展开一场场“拔河”,甚至因此与孩子搞僵了关系,闹出悲剧。我们担心孩子在上课时偷看手机不听讲,担心孩子躲在被窝里沉迷手机不睡觉;我们担心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花钱买装备、找代打;我们更担心孩子在用手机上网时会接触到不良信息。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手机对一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孩子没办法放下手机的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
是孩子渴望陪伴,渴望交流,渴望认同,渴望归属……在网上逼到知音,在游戏里获得队友,在朋友圈和QQ空间中得到认同……凡此种种,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要把孩子从虚拟的手机世界中拉回来,就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不能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制定规则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活动,如看电影、阅读、运动、旅游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材料二】用手机上网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然而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可忽视。学生用手机学习时,很容易浏览到不健康网页。长期用手机还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沉迷网络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对身体健康不利。从校园内开始营造学生“脱离手机”的学习环境,其实也是给家长示范“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保持健康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家长和社会不妨以此为契机,共同营造“尽量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的学习成长环境。
【材料三】学校有效引导学生放下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大家认可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方式,在班集体形成比较优秀的集体文化,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孩子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对那些不能遵规守纪的学生,要了解他们无法放下手机的原因和背后的成长诉求。三是教育。现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简单地用没收、摔手机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选择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有些办法可以让孩子慢慢远离手机,如增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