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空授课的主要受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和科学爱好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太空授课以兴趣激发为主,通过大量精彩的实验和天地对比唤起了大家对科学、对载人航天的兴趣。第二次太空授课则留出更多篇幅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空间站上搭载的科学实验柜和其中正在进行的科学实验,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工作,为科学梦指引方向。

在具体的授课形式上,没有做过多知识的讲授,而是强调观察、思考和问题互动的过程,更注重的是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进而引导青少年锻炼注意观察、主动思考的方式。青少年应在“学会已知”的基础上掌握“探索未知”的能力。通过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具有未来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奠定基础,这是太空授课最大的意义。

(摘编自陈征《太空授课“讲什么”和“怎么讲”》,《光明H报》2022年4月12日)

材料二:

记者: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季启明:让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实际操作一些小实验,展示一些我们正在做的科学研究项目,不仅在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能带着孩子们一起经历“从理性的思考、到怀疑的态度、再到实证的操作,最后拓展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一个过程,在无形中向他们传递了科学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

黄伟芬:在设计空间站时代的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事实证明,我们的这套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多么高深、概念多么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良好做法也可以被更多的科普活动借鉴,共同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叶菲菲:“天宫课堂"最为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发现地面的生活经验都被打破了,水油可以不分离,水滴可以拉开这么长的距离,失重除了能让航天员飘起来,还可以做无容器实验等。“天宫课堂”的实验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固有知识体系,引起了大家与原有认知的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情感上的触动,会引起深度的思考,这样就会引发学习行为。

记者;我们是如何设计这些实验的?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黄伟芬:科普大发展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参与进来,因此在设计这些实验时,我们广泛征求了一线授课教师、科普专家、科学专家、工程专家、传播媒体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从现有教学体系出发,选取概念清晰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萧的候选项目,紧扣中小学生教学实际、兼顾媒体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程约束条件,在确保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再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在经过多轮专家的讨论和评审后,我们还和航天员乘组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乘组在轨尝试和练习结果,对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讲解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授课实验项目。

(摘编自《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光明日报》2022年4月12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