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民生是独具中国风格并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概念。从认识史的角度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民生的理解有所差异,甚至同一个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民生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民生表现为生活在特定时空中的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建构以及生活愿景的追求。因此,民生本质上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群体意识,揭示着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生存问题。

民生是历史生成的治理范畴。从历史上看,它是人结合成群后对这个群体的生活需要的描述以及生活理想的期盼。民生是民众在早期社会的生存需要。先秦时期,自然条件恶劣,洪水泛滥,人民失去土地房屋等生活资料,犹如《山海经》所言:“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在这种情形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民生是应对极其低下的生产力的抽象概念,是解决单个个体无力存活的社会举措,民生的第一要务就是战胜自然灾荒、让民众活下来,于是存活就成了那个时代民生范畴的核心要义。民生又蕴藏着早期民众的生活理想,展示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理想追求。尽管早期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但也挡不住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礼记》就曾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男有分,女有归。”当然,这样的社会景象依赖于君王行“大道”、施“仁政”,依赖于君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民生体现着中国人的治国理念。民生作为民众社会生活状态的总体性概括,其实就是对国家治理下的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它体现着中国人的国家治理理念。人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与主体,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在于掌握人的本性与规律,引导民众合群、乐群,这是开展民生、安邦定国的前提。所谓的“民惟邦本”最终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的生计,让人近仁善邻,安居乐业,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因此要求君王施仁政、安民生,并内化为执政理念和行动方略。只有行仁政、安民生,确立并践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理念,才能把“民本”思想贯彻到底。反过来,不注重民生建设,甚至实施暴政,必然涂炭生灵而失去民心。所以,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生是与时偕行的治理体系。进入新时代,政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民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西方把社会福利当成个人福利的总和,“个人为先”成为西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实践起点。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整体主义,把个体纳入群体,用具有集合概念性质的“民生”去统摄福利项目。民生建设不只是福利项目的机械相加还是福利项目的升华,也不只是个人生活的保障还是社会运行的手段与可靠保证。民生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社会,而且还能架起通往国家治理的桥梁,成了治国安邦的关键一环。

民生具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根基,透过民生可以窥视我们以国为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逻辑。我们使用民生这一概念,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正是传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进行社会治理及社会建设。

(摘编自高和荣《民生的内涵及意蕴》)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