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冠”之礼法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种种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在古人戴冠须遵循的种种礼法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当属冠礼。所谓冠礼,是汉民族传统的成年礼。我们的祖先以加冠的方式来实行成年仪式,足见冠绝非寻常之物。《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故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则时时处处、举手投足都要受到冠的节制,以保证其人生旅途顺利通达,社会和家庭也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加冠。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人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的确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冠既用来标志地位的不同,人们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冠因不同场合而各有所宜,原本当是以特定的冠来节制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而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苑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应有的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述,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原文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