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印度很早就形成了种姓制的社会阶层形态,人们身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事的职业类别。从事祭祀的婆罗门祭司因被认为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记述宗教祭祀的主要文献吠陀(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自然也被认为是圣典,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婆罗门教。4世纪,婆罗门教开始大量吸收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信仰的思想,对自身进行了许多改造,不断完善传统婆罗门教的基本学说。

—摘编自姚卫群《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

材料二:印度地处热带,自然界的变化急骤而剧烈,使古代印度人心中易产生崇拜自然、崇拜造物主的心理。印度的高原山地地形对王朝的统一形成一定阻碍,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文明的兴起至莫卧儿帝国的衰亡,印度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不断推出新的宗教,如祭祀阶层婆罗门创立了婆罗门教,执掌军政权力的刹帝利和发财致富的吠舍支持佛教、者那教等。7世纪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在印度开始生根发芽。印度宗教之多,是古代世界其他各国难以比拟的,因此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摘编自张永秀《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