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中后期, 当世界已经形成了以互派常驻使节为主要交往方式的近代外交局面之时, 中国的外交体系依然 还是以东亚地区为主要地理依托的“朝贡”制度。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廷中的有识之士才以较为积极的态 度应对前所未有的变局。随着总理衙门的成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开始转变。掌握实权的洋务派向清延大造舆论, 要求遣使列强,对西方向中国的遣使做出对等性的反应。清廷根据各方建议,开展了三次临时性遣使以为探路。 随着中日危机和“马嘉里教案”的爆发,清政府意识到正式遣使已经刻不容缓。1875 年 5 月,清延急令总理衙 门尽快推荐人选。1876 年 2 月,清廷制定了初步的出使章程。此后,选派驻外使节的主要方式均为通过总理衙 门和南北洋大臣的举荐。
——摘编自许敏、刘常青《试析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避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