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传统之“福”

“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说文解字》有言:“福,祐也,从示昌声,方六切。”有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护之意。中国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在诸如《诗经》《尚书》《礼记》等先秦典籍中已有体现——“富,福也”(《毛诗故训传》)、“千禄百福”(《诗·大雅·假乐》),“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札记祭统》)。在古代“福”文化中,“福”与佑、吉、祥、顺、助等联系在一起,“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和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尚书·洪范》中关于五福的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福”文化表现形态的直观理解。

【材料二】闽南之“福”

图一:闽南正月初九“敬天公”   图二:闽南正月十五“闹元宵”

【材料三】现代之“福”

传统之“福”的重要不足在于少有思考“福”的供给。“福”似乎是天然存在的,只要人们一心向善,加强个人修养,“福”就会自然而然地能够获取。这是一种被动的、祈求式的“福”之态度,显然,也是难以实现的。在中国传统的“福”文化中,“福”更多是个人层面的追求。

新的时代,除了要继承传统“福”文化的精髓,引导人们勤修私德,“祈福”和“求福”之外,还要拓展“福”文化的内涵,把“福”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完善社会治理,拓宽“福”的公共供给,“造福”人民。

——(选自《福建日报》2022年2月7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