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一直伴随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西方社会在从经济、科技、军事等角度看待中国的同时,也试图求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尤其是思想和文化特质之意义。
有人看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认为中国是善意、和平的大国。有人说中国“国强必霸”,甚至会与西方社会走向“文明冲突”。
中国的“世界观”究竟为何?
解答这一命题,必须回溯传统,将其置于民族精神和文明血脉之中进行“基因测序”。
与西方现代国家“以个体利益为重”不同,中国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的“大同”,代表了儒家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对公正、民本、和谐天下秩序的向往。“天下大同”虽源于古代、源自中国,却面向未来、面朝世界,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
这一“根性记忆”写在历史上。在同域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国不仅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也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景。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
这一“根性记忆”也在映射现实。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决争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中国交往国际朋友,以合作共赢为思想起点,以和平发展为路径选择,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中国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差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天下大同”理想内化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努力。
从“大同”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让中国既能看到自身长处,又能尊重包容差异,以和平、和睦、和谐方式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于“不同”中求“共同”的路径选择,印证了很多西方汉学家所指出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文明国家”。
今天,一些欧美人士把文化跟国家制度挂钩,划出阵营界限强调“文明冲突”,尤其是藉新冠肺炎疫情挑动中西矛盾、霸权主义、民粹主义沉渣泛起。“天下大同”的智慧,正可以为推进全球治理、促进公平正义、调和利益诉求提供新思维与新参照。
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生来就是“他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会与世界各民族一道,通过传承发展大同理想,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创未来,为世界谋大同。
(摘自记者张蔚然《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四:为何“天下大同”决定了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摘自《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