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荼 , 所谓“日记学”颇具 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 现象。日记作者大多按年月日记录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动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友 朋往来、私人生活等不同侧面,内容包罗万象,蕴藏丰富。这让众多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 时,也得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日记主人的人生轨迹,汲取深厚广博的智慧。

日记犹如当下的朋友圈,作者在选择“对所有人可见”或“对自己可见”时,所顾忌 的程度肯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的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 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 记。在日记体杂文《马上日记》中,鲁迅先生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日记。对于 自己日记的读者,鲁迅强调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 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至于日记的内容,他写道:“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 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

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   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 对于那种“以日记为著述”的日记,比如“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   里面”的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鲁迅颇不以为然。对这套日记,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   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   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

依鲁迅先生的逻辑,“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心态偏离了日记正脉。正是由于日记具  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

日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回顾自己思想变化、心灵升华的一面镜子,乃个人心灵独唱。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数十年的自牧先生,有此见解:“日记首先要真 实,其次才讲文采。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可自欺欺人。修饰润改过往的日记,便等于 篡改过去的历史。一个人,要敢于对过往的一切予以承认,发生了的,便是存在;存在了 的,就成了历史。”

考据学者、文化史学者、传记作家特别重视日记,是因为他们从日记这个“宝藏”里,能够见到“活的”关于个人、关于当时社会的记载。如何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呢?

在源头上,日记作者有所隐瞒的现象,不胜枚举。而碍于隐私和其他各种原因,日记整理 过程中也存在删削。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封建文人是要面子的,为了 种种原因,他们把已经写好的日记进行改删。因此,要特别注意考据的问题,否则会误入 歧途,写出不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卢昱《擦亮日记中的真实镜像》)

材料二:

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日记学”也应进入学术规划之中。在《晚清日记 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的前言中,张剑指出,既有的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缺乏总体性 研究、日记文献整理不足、日记文献整理品质不高、缺乏新鲜视角与深入挖掘等问题,希 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 日记文献叙录”,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 做有难度和深度的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记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日记的产生 与流转过程、日记与科举、日记与民俗、日记与身体、情感、心态等诸多关系的研究,尤 其强调要加强对近代日记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高级分 析功能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数据库。他呼吁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以“叙录”描绘 其形貌,以“整理”锻造其骨肉,以“研究”凝聚其神魂,以“数据库”开发其潜能,注 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期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起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中 国日记学”。在《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中,廖太燕也提出,“中国日 记学”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

日记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进日记研究 有利于更为有效地服务当下的学术发展与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真实全面地理解近代以来中 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建立“中国日记学”正当其时。

(摘编自唐姆嘉《中国近代日记研究的拓展、反思与未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