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成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身上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学习时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合称“学问思辨”,“笃行之”叫作“身体力行”,加到一起,就是学以致用,就是博学笃志,志笃力行。对于“博学而笃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缺乏明确志向的树立;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

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辨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纵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号令天下,也深知学海无涯,因而十分看重经筵日讲制度,也就是请学士为皇帝讲学授课,或研读经史,或论辩政事。在明代,“日讲”是每日一小讲,“经筵”是每旬(十天)一大讲。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纵在征讨三番、战事不断的忧患期间,也依然坚持着每日进讲的课程学习。正如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好学才能明智。

“身体力行”,这就是孔子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想如何动荡,都坚定不移地去推行、去践行正道,去授惠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

有些人只顾闭门读书或者学而不通,只把学问用在了第一个阶段而没能躬行实践、没能笃定坚守、没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了,而“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笃行之”的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光明网)

材料三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这一实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它的三个特点每个都蕴含着巨大挑战。“全线”指所有的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教研体系都在线上完成,涉及这些关键管理要素重构;“全员”指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要以在线方式开展教与学,涉及网络带宽、长期使用电脑或电子产品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居家”指学生在各自家中完成学业,对于一直通过他律开展学习的孩子而言,涉及自主与自律能力的挑战。

居家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在线教学实践,通过使用前沿技术带来了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打破了诸多思维定式,孕育了未来教育的诸多创新可能。

(摘编自《居家在线学习启迪未来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